唐初帷帽话兴废
隋唐时期,服饰仍有不少因袭两汉南北朝,妇女服装喜欢模仿北方少数民族,此时
最典型的女装是“羃蓠”。 “羃蓠”比面衣宽大得多,象一个纱罩,可以把全身障蔽起来,与今天的阿拉伯面纱相似。是宫娥美女外出的常用服饰。而民间的贵妇出行,则戴用“帷帽”。从唐代古墓出土的陶俑和文字记载,帷帽的大概式样是一顶帽子垂下一层薄纱,“拖裙到颈”可挡住迎面而来的风沙烈日,更重要的是防止旁人偷窥,以免有违礼教。到武则天时期,这种服装已经非常盛行,是当时妇女出行的时装。到了中唐,尽管朝廷多次明令倡导,但由于唐时妇女地位的提高,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帷帽的垂帘“渐次浅露”,越来越短,帷帽逐步被另一种服饰代替,那就是“盖头
由于通西域,外族服饰文化对唐宫产生的影响,还反映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西安出土的石刻上记载着妇女胡装的模样,就是极好的见证。唐代从西域传来的胡歌舞;从中亚传来的胡腾舞;表演时急转如风的胡旋舞,舞者所穿的衣服就可以称作胡服.

(唐朝宫廷女人穿的衣服)

(唐朝宫廷女人穿的衣服)

(唐朝的鞋子)

(唐朝---跳胡舞者)

(唐朝---身穿胡服的侍女)
■富丽堂皇的唐朝服装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