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站和社区是有巨大的差异,腾讯在做的是社交,我们未来发展的是社区,社交和社区是有巨大的差异,社交做的是分享,社区做的是共享,如何打造一个更加广泛的社区流动,这是我们但愿的。”在亚布力论坛上,马云并不掩饰阿里要继承抗击微信的
免费b2b平台野心,“不管是来往也好,钉钉也好,今天在这里不会抛却,我们不以为阿里巴巴是电商的大头,超越阿里巴巴只是时间题目。我不以为微信今天已经是大佬。”
这场看似热闹的红包大战,实际上是二马对社交关系和互联网金融的一次争夺。双方均从自身的上风出发,试图深入对手的腹地,但他们都很清晰,这场战役永远不会结束。
马化腾发狠话,要干掉“钉钉”
“对于支付宝这样不是很缺用户的APP,花多少钱买一组关系,是值得呢?”TMT观察者魏武挥并不以为阿里搞社交只是刷存在感,而是确有必要—口碑传播是当下最好的产品营销方法,通过建立关系形成社交链是前置动作,“腾讯金融缺绑卡
性价比最高笔记本电脑,蚂蚁金服缺关系,缺啥补啥。”
在“偷袭
珍珠港”两年后,马云祭出的反击是让用户量最大的支付宝作为红包的载体,从金融圈反向渗透渗出至社交圈。由于收集福卡的交换机制,支付宝瞬间导入了大量用户的社交关系。支付宝的数据显示,猴年大年节夜,总介入达到3245亿次,并且有11亿对挚友成为支付宝挚友。
这恰正是马云最不愿意看到的。纵然阿里拥有全球最丰硕的商家资源,在2B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上风,不外在2C上却一直受制于腾讯。即使已经拥有微博 、陌陌等社交进口,但他们在用户黏性上始终难以与微信媲美。
换而言之,微信红包的一片繁荣只是为腾讯的支付业务赢得一张船票。“千万不要认为微信红包出来了,就以为微信支付成功了,这是不可能的。”微信支付总经理吴毅以为,微信的角色是更好地完成2C业务,并把2B的接口做灵活,“至于怎么连接市场空间可以交给更了解行业的第三方来做。”
但微信不在乎到底有多少用户通过微信收发红包,重要的是未来在各类支付场景中,有多少用户将微信支付作为取代现金支付和刷卡消费的首选方案。微信红包无疑增强用户的黏性,但这始终只是社交行为,真正能够为微信带来盈利的是向企业收取手续费—在每一笔交易中,微信需要收取费率0.6%的提成。
毫无疑问,春节是所有场景中最特殊的一个:这个在中国最重要的节日里,每个人用红包取代了其他的社交方式,微信是中国最懂得搭建场景的IM(即时通信),这一点让长期依赖山寨、抄袭国外概念的社交产品望其项背。2014年通过微信红包这一立异性举措,微信瞬间收成了一批可观的绑卡用户,大受震动的马云将之称为“
珍珠港偷袭”。微信宣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大年节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80.8亿个,峰值高达每秒40.9万个,全球共有4.2亿人介入其中。
在《场景革命》一书中,逻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吴声以为,移动互联时代下“场景”不是一个简朴的名词,它是重构人与贸易的连接。“我们的连接通过场景来表达。选择何种场景,决定了支持什么样的连接方式;构建什么样的社群,终极成就什么样的亚文化。”吴声如斯写道。
红包战:二马舞剑,意在社交
从烧钱到收钱,互联网寡头们正在将手伸向每一个用户的钱包。
但新的时代终会到来,在微信支付公布对提现功能进行收费后,这被无数互联网从业者奉行的产品观被打破,用户付费正成为新潮流。
红包大战符合中国互联网经济的特色,在美国,互联网公司通过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来获取用户;在中国,互联网公司更相信价格战,通过烧钱换来市场份额,终极赢者通吃。
2016年春节,互联网巨头共投入将近80亿元人民币,介入到红包大战的狂欢中,他们的目标是中国6亿网民的留意力,以及躲藏在这些网民背后的巨大利润。
从2013年这个“互联网金融元年”至今,中国移动互联市场的生态已经搭建成型,这个生态内涵并不仅在于互联网红包的规模,而是表现出更宽泛的外延:互联网巨头急剧扩张而导致行业边界日渐恍惚,社交、支付与消费相互渗透渗出而引发数以亿计用户消费习惯的巨变……种种迹象表明,移动互联带来的巨大红利,已经到了收割的时候。
移动互联打响“支付世界大战”
红包大战符合中国互联网经济的特色,在美国,互联网公司通过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来获取用户;在中国,互联网公司更相信价格战,通过烧钱换来市场份额,终极赢者通吃。
导读:红包大战符合中国互联网经济的特色,在美国 ,互联网公司通过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来获取用户;在中国,互联网公司更相信价格战,通过
8.8包邮烧钱换来市场份额,终极赢者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