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大典,权杖与王冠上,均镶嵌着巨大的钻石
民间养不起大钻石,富商巨贾、王公贵族也同样力不从心。毕竟,富贵不生根,有走运的时候,就有倒霉的时候。臭名昭著的“希望钻石”号称“厄运之星”,就像被施了“毒咒”一样,谁沾上它的边儿,都没有好下场。
“希望钻石”产自印度南部,1642年,法国探险家塔维密尔在淘金时得到了它,那颗大钻深蓝透明,放射出一种破胆夺气、令人惴惴不安的幽光。按理说,钻石颜色以无色最为上乘;白色,马马虎虎;淡黄色则为钻石的大忌。当然,并不是带色就贬值,比如红、蓝、绿、紫等,都是钻石家族中的珍品,世界名钻如“鸽血红”、“俄罗斯红”、“得累斯顿绿”、“希望之星蓝”……都拥有极其显赫的地位;而珠宝传奇的主角,似乎始终是“净水钻”:无色透亮,明净如水,最杰出的代表首推排名世界第七的“琼克尔钻石”,它像一滴凝固的清水,通体还闪耀着隐隐约约的淡蓝的光彩。1974年,香港珠宝商花400万美元才把它收入囊中。“希望钻石”散发出地狱般令人惊悚的蓝光,的确坏了品相,绝非“吉兆”。
厄运缠身的“希望钻石”
尽管“希望钻石”45.52克拉的分量,完全可以卖个天价,可惜,这块凶恶的石头走到哪里,哪里就家破人亡。挨个儿数吧:塔维密尔,混到了80岁还是个穷光蛋,路易十四的赏赐,没有多久便给儿女们挥霍一空,风烛残年的塔维密尔不得不返回印度,最后被当地的野狗活活咬死。路易十四更倒霉,刚戴了一次“希望”钻石,就染上天花,死了……三百年,大钻石被倒来倒去,沾上就掉一层皮,直到上世纪60年代,珠宝商温斯顿把它赠给了华盛顿的“史密斯研究所”,“希望”的诅咒消失了,它从珠宝圈里跳出来,乖乖地做了一枚科研标本。
离过8次婚的好赖坞明星伊丽莎白-泰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