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们所见的各色
翡翠艺术品,都是已经加工好的成品。实际上,翡翠原石的最初面貌,更像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因为其外表往往包裹着一层自然形成的皮壳。人们在交易翡翠原石的时候,对于那些尚未切开一探究竟的原石,就只能
靠猜了,这就是赌石。
“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赌石故事是和氏璧。”南宁资深玉器鉴赏专家金健说,卞和发现了一块玉璞,先后献给楚国
的二位国君,国君以为受骗而先后砍去了他的左右腿。卞和无腿走不了,抱着玉璞在楚山上哭了三天三夜,后来楚文王
知道了,请玉工剖开玉璞,结果得到了一块宝石级的
玉石,并将其命名为“和氏璧”。后来这块宝石被赵惠王所拥有,
秦昭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宝石,可见这块宝石价值之高。
金健介绍说,在清至**年间,珠宝行业有个行话叫“赌行”,指的是珠宝玩家到珠宝行寻觅翡翠的一双慧眼。清代檀萃
所著的《滇海虞衡志》记载:“玉出南金沙江,江昔为腾越所属,距州两千余里,中多玉。夷人采之,撇出江岸各成堆
,粗矿外获,大小如鹅卵石状,不知其中有玉、并玉之美恶与否,估客随意买之,运至大理及滇省,皆有作玉坊,解之
见翡翠,平地暴富矣。”这就是现今中缅边境赌石交易的历史渊源。
“简单地说,赌石就是一种古老的翡翠原石交易方式。”金健说,之所以要赌石,主要是原石的特性所决定。目前用来
加工做首饰、艺术品的翡翠主要产自缅甸北部亲敦江支流乌龙河流域,在那片翡翠矿场范围内有几百个新老矿场(坑)
。翡翠产出的环境不同,如同我国的
和田玉一样也分为山料和仔料,前者是未受风化破碎而与原岩长在一体无包皮内外
相同。后者是经受风化破裂,经水土或河流冲刷转移形成外壳包皮,其外壳特征与产地地质、土壤、水质等因素有密切
关系,有黄沙皮、黄红沙皮、红蜡皮、黑蜡皮、白黄蜡皮等等。对于这些不能一见观其内的原石,珠宝商人只能根据皮
壳特征、纹理走向及在石头上开一个小口子(俗称“门子”)来判断其内部翠料的品质。
赌石结果 “一刀穷一刀富”
“赌石的神秘是其结果对赌石人命运的转变。”南宁翡翠藏家王增说,翡翠原石因为毛糙的表皮封闭了内在翡翠的品质
,让人无法识别。有时候,皮壳毫不起眼的“废料”却能切出价值连城的翡翠;有时候,价值几百万元的毛料,切出来
仅价值几十万或几万元,甚至一文不值。由于赌石结果“一刀穷一刀富”的戏剧性,这种原本只是传统的原石交易方式
的活动,在人们口口相传的各种故事中渐渐披上了神秘色彩。
王增认为,赌石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眼力和魄力。赌石的工具就是一把手电筒,光线透过石头的皮壳,隐约显现出石头内
里的信息,这时就要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来分析其中“种、水、色”这决定翡翠品种的三要素了。王增收藏翡翠多年,
曾多次到缅甸、云南、广州等地去赌石。他说,关于赌石的技巧,还有不少民间总结出来的说法,像是“灯下不观色”
,说的是在明亮的灯光下往往看不出真实的颜色;“色差一等,价差十倍”说的是翡翠的颜色很重要;“宁买一条线,
不买一**”说的是看翡翠原石,如果发现有一条清晰的颜色线,说明内含高档翡翠的可能性更大。这些理论上的技巧如
今也不再是什么秘密,只是如何把理论变成自己真正的眼力,那就需要大量的实践了。
2000年的时候,王增到滇缅边境的一个翡翠集散地淘石头,在一个农户的家里见到一块用来压水缸盖的石头,他的神经
一下被触动了,他掏出电筒仔细审视、敲击,分析其很可能是“外丑内秀”的好料。王增装做不经意地与主人攀谈,当
地人对翡翠也很熟悉,主人也很主动地说:“这块石头不好,所以我们才用来压盖子。”听到这里,王增一阵狂喜,最
后以极低的价格买走,带到广州一个翡翠加工点开石,里面果真是高档冰种翡翠,让王增大赚一笔。
“赌石不能光看到别人捡到宝的时候,也要看别人交学费的时候。”王增坦言,自己之所以能继续玩翡翠,就是靠2000
年那次幸运的经历挽回了局面。此前看错过好几次,都造成重大的损失,险些把他推向了破产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