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1  /  1  页   1 跳转

精英生活

银员外
头像
离线 组别:珠宝学童
823.7 个金币
积分280
帖子 122      精华:1
喜欢的明星:自己
注册时间 2010-04-01
发表于 2010-04-15 16:48 显示全部


“2027年退休的职工,在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这一惊人言论近日在网上广泛流传,引起网友热议。有人感叹,“一辈子也存不够1000万元”;也有人“拍砖”,“1000万元太夸张了吧”。  的确,让普通人想象一下自己攒1000万元才能退休的场景,实在是天方夜谭。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对现在三四十岁的社会中坚力量而言,千万元退休金虽说夸张,却并不十分离谱。

  在责怪钟伟教授以静止的眼光算经济账的同时,大部分人也同样站在静止的角度对这位教授进行批判。
  “1000万元养老未必够”
  钟伟近日撰文称,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居民货币收入增长以及官方的发钞节奏都没有根本改变,你问一个将在2027年退休的职工,他极有可能会认为,他需要一笔约为300万至500万元的积蓄才能度过余生。令人遗憾的是,这只是城镇人口的大致水准,类似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
  此言一出,网上板砖横飞,不少网友以愤怒与不屑加以回应。应该说,这种言论有不妥之处,也有其合理性。
  说其不妥,未来经济走势如何谁都不知道。通货膨胀率和生活质量系数都是模糊概念,任何人都无法给出精确答案。更何况钟伟拿1987年的数据与2007年比较并不科学,因为1987年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物价是被压抑的,物价的涨幅和趋势与现在不具可比性,与2027年就更没法比了。
  说其有合理性,按照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国家的发钞速度,以2027年退休为计,1000万元或许并不是什么惊人的数字。
  我们不妨试举一例:上世纪80年代末,关于房地产价格《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则新闻评论:“北京最近提供两万多平方米住房,每平方米1600元至1900元。若买两居室,少说也要6万多元。一名大学生从参加工作起就日日节衣缩食,每月存储50元已是极限,100年才能买上两居室。”(见《人民日报》1989年2月20日第2版)显然,在当时的北京,6万多元对人们来说是天文数字,但如今,6万元对大多数人来说已不足挂齿。在当时的北京,6万元能买到一套两居室,但如今最多只能买两三平方米。以此观之,20年、30年之后,1000万元并非高不可攀,到那个时候,居住在类似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要体面地养老,或许需要1000万元甚至更多。
  因此,如果货币发行速度总是远超经济增长和国民工资收入增长速度,真实的通货膨胀也远大于我们能看到的CPI,那么钱终究不过是一张纸。本来这1000万元应该带给今天的白领一个“金领”的晚年生活,但是最终却只留给他们一个“蓝领”的结局。当然,不只是白领,今天能存100万元的,最后也许只能过上相当于今天10万元的生活。
  本质是货币购买力下降
  钟伟论及了一个关乎每个人生活的重要话题———货币购买力下降。到时候,不是1000万元太多,而是1000万元能买的东西太少。货币真实购买力的下降,就像一把剪刀在每个人眼前晃,不断地剪走他们身上的“羊毛”。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居民货币收入增长以及官方的发钞节奏都没有根本改变。
  钱不值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剪羊毛”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体现了我国货币化和资本化进程。所谓货币化,是说改革开放前不需要用钱的地方,慢慢要用钱来交易了,而且用钱的领域越来越多。那么需要发行的货币也越来越多。而资本化,则集中在资产金融化及未来收入的证券化上,这样的资本化运作必然要求“钱”越来越多。但是在政府主导的货币发行机制以及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下,政府难免有过度发行货币的冲动,再加上国家实行强制结汇,外汇储备节节攀升,意味着投放国内的人民币也水涨船高。
  以下几个数字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2009年底我国GDP规模达33.54万亿元,是1978年GDP规模3645.2亿元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狭义货币供应量M1从1978年的212.03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22万亿元,达到1037倍,大大高出同期GDP和物价CPI增长之和。
  高度的货币化,导致中国M2/GDP之比连连上升,到2009年达到181%,而这一比例在1978年为23.6%。
  当然,货币供应量的扩张,M2/GDP的增长,显示的是我国金融深化进程,是经济走向市场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但货币供应量几乎连续30年远超经济增长速度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货币购买力下降。
  据测算,过去10年,中国的M2/GDP比率始终全球最高。在拉动内需背景下,这个比例更上一层楼。尽管中国30年来CPI平均不过4.8%,但这只是表象。教育、医疗、住房领域的过度货币化,成为新“三座大山”(为吸收过量货币);而过度资本化带来的股市泡沫,不可能一直成为货币的蓄水池。那把通货膨胀的剪刀在不知不觉中掠走了国民腰包里的财富。
  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养老
  现在预测20年后1000万元够不够养老或许有点杞人忧天。其实,仔细阅读钟伟的文章,最值得关注的不是抓人眼球的千万元存款养老,而是当前触目惊心的养老金缺口。钟伟称,粗略估算,现在离退休的5000万老年人,基本上是由目前正在缴纳养老金的1.5亿青壮年养活着。目前我国覆盖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的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大约为1.5万亿元,这个余额目前仅能满足不足500万人存活25年的养老所需。或者说,目前养老金缺口大概在90%,未来20年的养老金目前尚无着落。
  这种判断不是危言耸听。据报道,去年12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表示,2008年全球养老金有25万亿美元,而中国地方和中央养老金不足2000亿美元,不足全球的0.8%,大大低于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7.3%的比例。
  而且随着后工业时代来临和人口自然生长率降低,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特征将更加明显。现在离退休的5000万老年人基本上是由目前正在缴纳养老金的1.5亿青壮年人养活着,那么,数量更多的广大农民肯定不在此列,他们又去哪里找钱养老呢?
  经济发展再迅速,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有百万元存款、千万元存款。“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应是每一个老人的归宿和依托,因此政府应该在社会保障上加大投入,对社保体系进行科学设计,让国人老有所安。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日提出要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就具有更积极的社会意义了。
1  /  1  页   1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