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一位独立经济学家出来发表言论,其大意就按下不表,然很早以前似乎也有所闻他的言论,大意是将国有企业的股票都平均分配给人民之类。由此被称为“有良心的经济学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 毛老在很早以前就说过,脱离群众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但其没有说过,和群众套近乎的人就会受到追捧,但目前看来,形势的确是这样,和广大民意保持一致,那么不管怎么样,总归是不会吃到鸡蛋和西红柿的,如果万一因为某些原因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那么被声讨事小,被人肉搜索事大。甚至于祖宗十八代都有可能被问候,因此才有人言,宁不言,毋取罪人民。 而到底因何得罪人民,这里要说的就是一个立场问题。民意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其本身的穿透力具有广延性,然在深度上,却是有很大的缺陷的。在一些具有专业性的大是大非问题的长远分析上,但凡人民内部有发出反对广大民意声音的人,那么其立马会被扣上“既得利益者的小喇叭”的帽子,而被抛弃,久而久之这个群体留下的都是那些“立场坚定”的人,至于那些明辨是非的则大多被排除出去,或者出去恐惧和事不关己,而高高挂起。 立场与是非,眼前利益和长远的利益,一般的民意看得到的都只有前者,而有些看到本质的明眼人,则已经被民意自我剥离。若大多数人了解当初苏联的国有资产是怎么流失的话,那么对“均分国有资产”的评价大抵得大打折扣,而诸如“阴谋论”这类的说话,估摸着也得接踵而来。 民意作为一个生命体,如今却被搅得有些敏感,继而就是武断,总试图从一些是非有无中嗅出蛛丝马迹,在对一些言论作出价值性评论时,首先看的也是“站在哪”而不是“说什么”。然后根据其划分,或褒或贬。广大门户网站也深谙此道,其新闻总是具有很大的倾向性。或者是明显“站错队”的言论,诸如“买房是爱国”。要么就是“自曝其短”的新闻,比如林大人。在增加点击率的同时,其却也不经意固化了这种评价体系。人民看了新闻,骂得痛快,今天骂明天骂,总归到了后来成了习惯刹不住车。最后的结果就是走向极端。 作为一个在数量上具有强大优势的生命力,民意在资源上的匮乏性是同样存在的,出于危机感,其紧密地寻找其在“当权者”中的代言人。一旦找到,民意是不吝与各种赞誉的。而广大当权者也是看得清楚的,今天痛斥中国房价泡沫,悲天悯人,转头和开发商喝酒聊天去,如此“为贫者眼,为富者行”的行为,是两头讨好,何乐而不为。对于这样的情况,民意也是心里有数的,然其却愿意沉浸在自我幻想的美好泡沫里面,继续赞美“站对立场”的人。这是比较可惜,也是比较无奈的。然资源的匮乏性,是无法阻挡民意成为一把锋利的刀,这是好事,然恰恰是比较可悲的是,这把刀目前还是很缺乏自主意识的,虽说不至于被什么人都使唤,然而给点好处,说点好话,还是很乐于被利用的,因此新闻评论被顶得最高的,必定是“站对队伍”的言论,而且必须得偏激,以此来讨好民众。至于其“对还是不对”一般是很少被考虑的。古语云,“知足者常乐”,在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中,民意总是能从中短暂受益的,哪怕只是精神上。“给点甜头,指哪打哪”的事,历史上是从来不少的,而所谓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却也是反复上演。 民意具有开创历史的勇气,然而在总结历史方面,总是欠缺的。看站队不看是非,是很容易犯错误的,文革是一例,x反x反,也是一例,如今也要有这种趋势。在走完悲剧性的一段历程后,民意总能自我开始另一段更加悲剧的旅程,这不能不令人唏嘘。而这种被欺骗甚至是背叛的经历,更加剧了民众对于所谓“站队”的重视程度,而不是作痛定思痛的反思。对于“站错队”的人,历来的下场很凄惨,而死后却还要被民众嚼骨头。而说错话的人,却得按其德立场划分,有些甚至平安无事。因此我们说,站错队,比说错话严重的多,也危险的多。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民意骨子里的小农意识,尤其是那种“社稷重而君轻”的情节,一直是困扰民意发展的一个要素,这也是为何许多海外学者断言中国还不具有民主土壤的一个原因。民意期待的是“视百姓为儿女并且能满足其可见利益需求的父母官”,而不是一个“敢于说真话并且提出可行性办法但可能造成短暂阵痛的人”。民意敏感而脆弱,还不具有主动变革,或者说,本身不具有承担变革造成的动荡所造成代价的倚靠。因而只能用一种近似臆想的感性判断,去代替一种本该存在而被抛弃的理性。 因为当评价一个人的标准由“对不对”转化为“立场异同”,那么民意就本身陷入了一个由自己挖的泥潭,只能挣扎,这种绝望似的抗争,看似溅起了泥花,却也只是弄脏了所谓“既得利益者”的皮鞋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