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1  /  1  页   1 跳转

潮流搭配

guzixin
头像
离线 组别:珠宝达人
19944.1 个金币
积分3230
帖子 2003      精华:23
喜欢的明星:莫文蔚
注册时间 2009-01-22
发表于 2010-01-02 16:52 显示全部



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土族191624口人大都居住在这儿。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土族之乡便是互助县。关于土族的先祖,学术界尚无定论,大多数倾向于吐谷浑说。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族,在4 世纪初迁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后逐渐建立吐谷浑王国,公元663 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王诺曷钵避走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又迁居今宁夏,其部属之一部分散居祁连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县一带。后来经过与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时形成土族,史书上称之为“土人”,互助土族则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土族具有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故事众多,歌谣丰富。


土族聚居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境分山区、浅山区和川水区三种地形。北部山区森林密茂,有广袤的草山牧场。南部浅山,河川交错,气候温暖,遍布良田园林,盛产蔬菜瓜果。

    土族是本民族的自称。因地区不同,还有蒙古尔察罕蒙古土昆土户家等多种他称。土族的远祖,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吐谷浑,唐宋时期的吐浑退浑,元代的土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土族成了他们统称。

  妇女一般穿绣花小领斜襟长衫。两袖由红、黄、橙、蓝、白、绿、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俗称七彩袖,土族语称作秀苏,意为花袖衫。为土族妇女服饰的象征。从最底层数,第一道为黑色,象征土地;第二道绿色,象征青苗青草;第三道黄色,象征麦垛;第四道白色,象征甘露;第五道蓝色,象征蓝天;第六道橙色,象征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红色,象征太阳。花袖长衫上面套有黑色,紫红色或镶边的蓝色坎肩,腰系白褐或蓝绿布带,带的两头有花、鸟、虫、蝶、彩云刺绣或盘线的花纹图案。腰带上有罗藏和钱褡裢。罗藏,是用铜、银薄片制成,有兽头形、圆形、桃形等样式,其上有孔,一般用于系花手巾、小铃铛、针扎等什物,垂吊于腰带左侧。钱褡裢,一般为长一尺五寸,宽四寸的小袋,两端有绣花或盘线图案饰物。女式的钱褡裢由三块白底绣花条块缝合而成,下端连三绺彩线穗。用作钱袋和装饰品。下穿褶裙或裤子。有镶白边的绯红百褶裙,裙分左右两扇,形似蝴蝶两扇红翅膀;裤子膝下部分套着一节蓝色或黑色的裤筒,土族语称帖弯

  未婚姑娘习以两鬓梳小辫,中间梳一条辫,三条辫子合辫在背后,用绯红头绳扎紧,系一海螺圆片。少女额前戴的额带叫箍儿,白布绣花做成,宽二寸,长及两耳,上沿连几束彩线短穗和几个小铃铛。有的姑娘头戴一条绣花头巾。其裤腿套一尺长的红色帖弯,在膝下方用白色布条将帖弯与裤腿相连,使其经纬分明。发式、帖弯颜色和额带的不同,常是区别已婚或未婚妇女的标志。

  土族妇女喜戴耳坠,喜庆节日或探亲访友时,还要在耳坠下吊一对面古苏格,即银耳坠,如铜钱大小,桃形,正面有刺纹图案。戴时用数串珍珠把两只面古苏格连起来,挂在额带上。土族妇女颈上所戴项圈称作索尔,用芨芨草扎成圆环,蒙上红布面,镶以铜钱大小的圆海螺片约二十枚即成。

  土族妇女服饰常带有地域性特点,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今天的土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很大的变化,有的服饰已消失,有的服饰经过推陈出新,重放光彩。如旧时的绣花高领,如今变成直翻两用领;盖在扭达”(头饰)上的长头巾扭达尔秀巾,变成今日少女使用的短头巾。广大土族青年,不仅喜穿本民族服饰,而且还爱着时装,他们或使土族服饰时装化,或使时装土族服饰化,从而丰富了土族的服饰文化。

        土族青壮年男子一般戴红缨帽和鹰嘴啄食毡帽。红缨帽,系一种织锦镶边的圆筒形毡帽,为土族语加拉·莫立嘎的意译。相传由清代朝帽演变而来。因红顶连一绺长约五寸的红缨,故名。鹰嘴啄食毡帽,其样式为帽子的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衣服是穿小领斜襟的长衫,袖口镶有黑边,胸前镶有一块四寸方块的彩色图案。还有穿绣花领高约三寸的白色短褂,天冷时在领子上衬以羊羔皮。外套黑色或紫红色坎肩,纽扣多用铜制。腰系花头腰带,为一块十二尺长的窄幅蓝布或黑布,其两端缝上五寸长绣有花卉盘线图案的接头。穿蓝色或黑色大裆裤,系两头绣花的白色长裤带和花围肚,小腿扎黑虎下山的绑腿带,扎腿时把黑色的一边放在上边,故称黑虎下山。此又是青年男女表示爱情之信物,象征忠贞不二,足穿白袜或黑袜,鞋子为双楞子鞋和福盖地鞋。

  老年男子多戴礼帽。冬天戴皮帽,即用毛蓝布缝成喇叭口,喇叭口内缝以羊羔皮,可翻上或放下。帽顶上加有一颗核桃大的红绿线顶子。穿小领斜襟长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

  冬天下雪时,男子一般穿大领白板皮袄,领口、大襟、下摆袖口都镶着四寸宽的边子。劳动时穿褐褂,式样为小圆领,大襟,配以蓝布、黑布沿边。所用褐子,由白色或杂色羊毛捻线自织而成。富裕人家的男子多穿绸袍及带有大襟的绸缎背心、马褂。民和县三川一带土族男子的衣着同汉族一样。同仁县五屯的土族男子服饰与藏族相同。

  土族妇女讲究头饰,在土语里,头饰叫扭达,式样复杂,各地不一样。有的叫三叉干粮羊腔马鞍橇等。现在,繁多的头饰已经没有什么人用了,变得简单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发辫,已婚者梳两根,末梢相连,以珊瑚、松石等缀饰,再戴上织锦毡帽,十分漂亮美观。
  
  土族妇女的金、银、铜制耳环多刻有花纹或镶有红珊瑚、绿宝石,下面还垂有五色珠,并在珠上缀挂穗子。其中最讲究的要数上七下九上五下七的银耳坠。用数串五色瓷珠把耳环连在一起,珠串长长地垂在胸前,好似数条项链。

        在土族人的眼里,蓝色象征蓝天,红色象征太阳,于是爱美的土族妇女就把蓝天和太阳穿在身上——她们的衣袖用红、蓝、黄、紫、黑五色布圈组成,十分美观鲜艳。


   斜襟袍
土族男女均多穿高领或翻领斜襟袍。这种袍除了肥大、宽大外,最富特色的便是五彩袖。五彩袖用红、黄、绿、白、蓝等五色彩布或彩绸拼制而成的,土语叫阿拉肖梢。袖筒一般长过手,所以民和等地又称之为罩袖。有的袖筒由里向外一截比一截窄瘦,有的又呈宽长的直筒状,袖口里子缝半尺长的红边,穿上后将红里翻出外面。据说早期的花袖是用七色彩布缝制的,后来演化为五色,而且这些色彩都是依照彩虹的颜色调拼而成。看上去谐调、鲜艳、美观、大方。土族也因此而被称为穿彩虹花袖衫的人。土族古老的盘歌《杨格喽》还这样赞美它:阿依姐的衣衫放宝光,天地的妙用尽收藏。红、橙、蓝、白、黄、绿、黑,万物全靠它滋长。土族人比喻彩虹花袖衫的红色为太阳,蓝色为青天,黄色为五谷,白色为乳汁。

   肥大上衣
土族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民族,有过畜牧经济的历史。在民族服饰中就反映了这种现象。在土族服装中,没有完全摆脱皮袍、皮袄等皮毛制品,男子还常常以袍服为礼服。妇女的上衣虽用棉布、绸缎等制作,但普遍较为宽大,一般都长及膝盖,外面还常套穿一件长长的坎肩,从中能看到畜牧民族袍式服装的影子。

   头饰
土族妇女讲究头饰,在土语里,头饰叫扭达,式样复杂,各地不一样。有的叫三叉干粮羊腔马鞍橇等。现在,繁多的头饰已经没有什么人用了,变得简单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发辫,已婚者梳两根,末梢相连,以珊瑚、松石等缀饰,再戴上织锦毡帽,十分漂亮美观。

   耳环
土族妇女的金、银、铜制耳环多刻有花纹或镶有红珊瑚、绿宝石,下面还垂有五色珠,并在珠上缀挂穗子。其中最讲究的要数上七下九上五下七的银耳坠。用数串五色瓷珠把耳环连在一起,珠串长长地垂在胸前,好似数条项链。

   毡呢帽
土族的圆顶卷檐毡帽也很有特点。女式的多为棕色或白色,翻檐高而均匀,周围饰以织棉花边,故称拉金锁毡帽。男式的多为白色或黑色,最明显的特征是帽的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形成前低后高的鹰嘴啄食状,因此得名鹰嘴啄食

   腰带
土族腰带的制作比较讲究。男式腰带一般是用4米长的窄幅蓝布或黑布,在两端缝上十五六厘米长的绣有花卉盘线图案的接头,谓之花头腰带。女式的有一种叫达包·普斯的大型绣花腰带,由8块宽30厘米左右,长16厘米左右,面绣各种花卉或盘线图案的条幅缝制而成。在草绿色布带两头各接4块,一头缠于腰间,另一头吊于臀部。此外还有大型绣花带、褐带、绸带、布带等。

套裤
土族妇女也喜欢穿布制的叫做帖弯的套裤。不同颜色的套裤是区别已婚妇女和未婚姑娘的标志之一。已婚妇女多穿黑色或蓝色的套裤,而未婚姑娘则多穿红色的套裤




土族盘绣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於青海省东北部,这裡地处祁连山东南麓,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错衔接地带。土族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盘绣就產生在这一地区。

土族盘绣艺术主要流传在甘肃互助县东沟、东山、五十、松多、丹麻等乡镇。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出土有类似盘绣的绣品,由此可知,4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出现。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布料贴上。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艷夺目。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棚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法轮(土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一千多年来,盘绣以母女相传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间传承。现代主要传承人有麻宝青、牛玛索等。

有著千年历史的土族盘绣一直传承至今,其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不可低估。土族盘绣色彩繽纷,图案逼真,在形、色、质、意等方面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为民族学、美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1949年以后,特别是近二十几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人员对土族盘绣做了一些发掘、抢救、保护工作,但这一古老的民族技艺至今仍面临著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老一辈的盘绣能手大多年事已高,还有不少人已经谢世,一些绝技得不到传承就已悄然消亡,而年轻妇女多热衷於较简单的刺绣技术,如剁绣、机扎等,这些状况造成盘绣艺术后继乏人,濒临灭绝,急需调动各方面力量加以抢救、保护。



嘛呢石刻
石刻的加工工艺比较简单,工具也很简陋,艺人用铁锤、钢凿,根据石块的大小和文字的多少,在起伏不 平的石块上进行凿刻,将图形阳凿或阴刻(即凸出或凹人),有的经石需要用颜色装饰,绘制中再用牛奶稀 释拌匀使用,有油质的色彩不易被雨水冲落,可使画面色彩保留很长时间。

藏族文字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易于美饰,表现最多、最突出的是“六字真言”即(咯、嘛、呢、叭、咪、眸),其内容寓意深澳,广意为 吉祥等。由这六个藏族文字组合成的画面,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将六个字穿插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固 定的、规则的文字图案,用于寺院绘制装饰或铸刻在器物上;再一种是按六字顺序排列组合,并形成一种 固定格式凿刻在十公分见方的自然石块上。

紫馨有话说:一直知道少数民族里有个土家族,没想到居然还有个土族。一字之差造就了两个不同的民族。土族没有佩带繁重的银饰装扮自己,不过她们擅长用颜色艳丽的盘绣腰带来点缀自己。她们的绣品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含义丰富,这一针一线凝聚了她们不少的心血。让我们来看看吧!




















































最后编辑guzixin 最后编辑于 2010-01-02 17:00:57
1  /  1  页   1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