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1  /  1  页   1 跳转

我爱翡翠

和田映玉
头像
离线 组别:珠宝学童
20 个金币
积分306
帖子 102      精华:0
喜欢的明星:(无)
注册时间 2012-09-25
发表于 2012-11-19 15:00 显示全部


古代的[url=http://www.chinacr.com/]玉带[/url]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鞓、銙、铊尾。至明代形制发展成熟,种类变化复杂,虽如此,亦仍以旧制中三种形制为基础变化而来:

  鞓:即革带。分两节,为唐宋时期革带的一般形制。由出土陶俑服饰可以看出,革带使用之时把没有銙的一节两端穿在有銙的一节两端的金属扣中,用带扣上的销贯入带上的小孔中,以为穿系。(唐宋时之玉带为实系,秉承蹀躞带之形制,故有单铊尾的形制。而后期明代之玉带悬而不束,非实系,故双铊尾。)

  銙:嵌或缝缀与革带之上的玉片,有方形,拱圆形、附环銙、带眼銙等。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谈到:“带衣所御蹀躞,盖欲佩带弓剑、蚡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又存其环,环所以御蹀躞,如马之鞦根,即今之带銙也”。銙的原来用途,是在受环。环是用来悬物的,以后去掉了蹀躞不再用环。至唐代时,玉銙日益趋向制度化,又把环去掉而留下镶嵌之玉片,此即銙。

  铊尾:亦作“獭尾”“挞尾”“鱼尾”。用字不同,其音相谐,实为一物。即为鞓端的饰物。起初的用途是用来保护鞓端的,渐渐变为玉带上不可缺少的装饰之物。
1  /  1  页   1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