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1  /  1  页   1 跳转

珠宝广告

tangjiacheng006
头像
离线 组别:珠宝学徒
227.6 个金币
积分819
帖子 384      精华:3
喜欢的明星:F4
注册时间 2009-02-24
发表于 2009-10-04 17:32 显示全部


饮食习俗。即在每张餐桌上摆徽州土特产和八碗徽州传统菜。八盘土特产分四咸四甜,四咸盘通常为透明似玉的皮蛋瓣、鲜美可口的鸡什丁、金黄喷香的花生米、乌黑发亮的瓜子;四甜盘分别装的是苹果瓣、密桔瓣、甘蔗段和荸荠肉,苹果盘和桔瓣盘造型宛如两朵盛开的梅花,甘蔗段和荸荠盘造型则是两座七层宝塔。八盘是宾主谈心、叙情的下酒菜。八碗传统徽菜依次序为清炖鸡、炒肉片、徽州圆子、红烧肉、密枣白糖、炖白木耳、小炒、肉皮肚、红烧鱼,八碗看似平常,但佐料、做工都极讲究。游子有句口头禅:"吃千吃万,不如徽州'八碗八'!"【比甲】服饰习俗。有大襟、琵琶襟两种,琵琶襟的襟口为"ケ"形,似半个琵琶,显得别致、美观。比甲发展成马甲,并派生出对襟的单、棉背心,俗称"背褡"。
【柏枝】徽州礼俗中的吉祥物。人们在给亲朋好友的婚嫁、寿辰、生诞、年节、新屋下架等吉庆喜事送礼时,总要折几枝柏树枝放在礼箩中。柏枝具有避邪驱恶、吉庆之兆及长寿标志等象征意义。同时"柏"与伯爵之"伯"相通,含高官发达的寓意。
【蚕祭】行业旧俗。绩溪县岭北每年当春蚕喂养伊始,家家户户设"蚕神之位",用糯米蒸制成形同蚕茧的粉馃供奉在"蚕神之位"前,每日虔诚地烧三柱香,以祈望蚕花娘娘保佑各家养好蚕。一旦家中蚕缺桑叶或蚕发病,便烧香祈祷,望蚕花娘娘保佑。蚕上簇做茧后,各户都要选一对雌雄蚕蛾放在麦秸编织成的蒲坛上,拿到河边祭祀,并虔诚地念道:"蚕花娘娘,今年送你归,明年接你来,保佑我养好蚕……"然后把麦秸蒲坛放在河面上随水流去。
【长袍马褂】男子服饰习俗。长袍马褂均为盘领、窄袖,马褂是对襟,大都有马蹄袖,长袍为大襟。马褂以直贡呢、黑花绸缎为多,与蓝色、朱青色、灰色长袍配套,显得庄重大方。也有马褂、长袍相连的两部形式,这种形式的长袍只下半截,连扣在马褂的内下摆,酷似战国时流行的"深衣"。夏季流行斜襟道袖式直缀,是一种宽袍大袖式的长袍,令人有飘逸、洒脱、清爽、舒适之感。
【朝北居】建筑风俗。"五行"说称: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商人多,商人家门向大部分不朝南,形成朝北居。徽州至今存留数以万计大门朝北的古民居,绩溪县石家村全村宅居大门几乎全部朝北。
【吃饼封山】护林民俗。封山前,由宗祠或生产队垫钱,每人发半斤封山护林饼。以后发现谁私自上山砍柴挖笋,这笔钱就由谁出。有句护林民谣:"吃了封山饼,记住护森林。若要乱砍树,要拖家中猪。"
【吃乌饭】饮食习俗。乌饭又称乌饭团、青精饭、乌精饭、南烛饭,是用乌饭树叶汁浸黑的米蒸成的饭团。乌饭团乌黑发亮,清香扑鼻,别有风味。乌饭主要在浴佛节这天食用和供佛。参见[浴佛节]。
【吃新食】生产收获习俗。每年大暑前后、新谷登场时,农刻家家抢先蒸新米饭或做新米粉馃吃, 谓之"吃新食"。有的人家还将新米饭和米馃,供献"五谷神"和祖先,祷祝年年五谷丰登。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如稻谷尚未成熟,农家便在田间摘几株稻穗,放在饭甑里和上年陈米同蒸,表示已经开始吃新食。今农村吃新食习俗仍存,但不供献"五谷神"了。
【打锣封山】护林民俗。每年冬令,村或联乡定人鸣锣,中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禁。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碑、石碑,以标明禁山范围。犯禁者,除罚款外,还须持锣串村敲打。承认错误。检举者可得罚款的半数,另一半用于公益。走火烧山,失火者要付给灭火者工资并保证火场的还林更新。另有"砍一(株)罚三(元)栽(五)棵"及出义务工(修桥、修路等)惩措施。
【东瓶西镜】民居陈设习俗。徽州民居厅堂的长条桌上,往往东摆瓷瓶,西放明镜,取"瓶镜"-"平静"的谐音。以物寓意,祈求家庭和睦,平平安安。
【端午锦】服饰习俗。端午节孩童前所佩锦囊。布制,有小老虎、小猴等多种形式,内装雄黄、白芷、花椒、蒜头、香末等,以避邪驱毒。
【端午瓢】服饰习俗。为婴儿或一二岁小孩戴的红缎帽。兽头型,两边缀"长命富贵"四字。或前额当中缀银铸的大罗汉,两边各缀小罗汉四个,帽缨上吊一鹰爪或虎爪以避邪。又有一种似二片花瓣,中间绣花,四周缀圆形银片,围在头额边围。
【工匠礼遇】礼俗。婺源习俗,工匠上门帮工,东家对工匠以礼相待,除请吃三餐酒饭以外,还要在下午四时左右加点心,点心多为面条、米粉馃等食物。凡建房、砌灶、安葬事,动工时要给工匠送红纸包(内装钱币);建房架梁竖住或上亲逝世"下黄金"(葬)之日,要给双份工钱。婴儿出生满月剃头,男子结婚理新郎发,也要给剃头师傅送红纸包。请裁缝做结婚服或做死后穿的寿衣,亦要送红纸包或给双份工钱。
【官财丁】建筑习俗。徽州木工建房梁, 在梁上钉有棺材钉。如遇不明底细的人看见,必须会惊讶地高喊:"棺材钉!"这时房东即连口道谢。棺材钉同"官"、"财"、"丁"谐音,寓升官、发财、添丁之意,房东图的就是个口彩。
【冠戴】服饰习俗。男子的冠戴主要有庆帽、毡帽、礼帽。庆帽圆顶有帽蒂,有的帽前沿钉一块玉饰,俗称"西瓜皮帽"。毡帽用毛毡制成,平顶长筒形,放下来可罩到头颈,半腰有一条开眼缝,平时折叠成火桶钵式戴在头上,俗称"火桶钵帽"。礼帽有毡、呢两种料制,铜盆式,俗称"铜盆帽"。老年人戴风帽,圆形平顶,脑后有披风。农民劳动戴自制的圆形平柄麦杆草帽。男婴出生头六天带"六裥帽",圆形六个裥,无顶,每裥均有一块布,帽前沿钉小剪刀、筛尺等银饰品,中间一只棕毛扎的老虎。六天后改戴"和尚帽",圆形束裥为顶,帽前沿钉有罗汉菩萨和"长命富贵"四块字饰。天气凉时戴狗头帽和后有披风的风帽等,帽上钉有"八罗汉" 和"四块字"的"重八仙"银饰。与帽子相衬的还要戴荷叶围、如意围、怀袋围、银项圈、银天官锁链及银手镯和甘草、鸡锁骨、贝壳连在一起的绳手镯、脚镯等。
【馃模】用以做米馃的模具。大都用乌桕或杨木雕成。有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和合利市、八仙等形状,最多的是寿桃形,一般为尖嘴桃形,蒂的两边分披桃叶;也有雕成连体双桃,桃蒂被美化成寿星模样。型具内镂刻有蝙蝠、鹿、如意、双钱、元宝、花瓶、牡丹等图案,有的则镂刻诗句和山水图案。馃模的雕刻艺术来自民间工匠之手,朴素、简练、鲜明而饱满。
【黄山茶道】饮茶礼规。黄山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场地一般选择在园林庭院、竹坞流泉边上。追求的是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茶道器具有风炉、石鼎、瓷瓶、盛炭篮、涤器桶、铜火筋、茶洗、竹杓、茶秆、竹筅帚、竹茶匙、竹茶橐、茶壶、茶盏等。水以泉水为上,河水中,井水次。程序主要有:1、静气,排除杂念。2、烹汤,烹器须无异味,一般用瓦器、锡壶;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汤分三沸,鱼目为一沸,缘边泉涌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3、焚香,敬茶神陆羽。4、涤器,茶盏用白瓷,盏不洁则损茶味,洗涤后用干净布擦干备用。5、烫盏,祛荡寒气,盏热茶面聚乳,盏冷茶色不浮。6、赏茶,察茶色,观茶形,闻茶香。7、投茶,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茶以3-5克为宜。8、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后将汤汁弃去,去尘祛冷,浸润张发。9、注汤,用三沸水,壶高水急,茶汤均匀,水至七分,盖少顷。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为茶之礼。11、闻香,约三分钟,盖揭一缝,香气溢出,泌入肺腑,茶以真香为上。12、观色,绿茶以青翠为胜,汤清叶绿,浑黄者次之。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才得茶之真味。茶品有活、甘、清、香之分,香而清、甘而活,方为名品。14、上食,奉上水果、干丝等食品,以佐品茶。15、论茶,或谈论,或吟诗,或作书作画,以助茶兴。罗愿有一首《茶岩》诗,是宋代黄山茶道的真实写照:"岩下和经昨夜雷,风炉与鼎一时来。便将槐火煎岩溜,听作松风万壑回。"
【徽班行规】行业习俗。徽剧戏班供奉"老郎"神,老郎为戏剧祖师,相传即唐明皇。徽班逢演,每场必由一人皇帝装扮,笼着手踱至台前正中处,道几句开场白,而后退场,意即臣下不能僭越或代替皇帝老倌。依次,宰相装束者经袍袖遮脸走过场,几经演化成为戴面具,穿宰相服饰上场的"跳加官",勿勿过场也演化成为舞蹈一番。四出正戏毕,另有一小戏杂出,如《小放牛》、《探亲相骂》等。徽班生、旦、净、丑诸行当,以丑为大,据说当年无人肯应此角,由皇上亲串。逢场丑角无论有无戏,均先往脸上涂一笔,诸伶方得开始化装扮成戏,谓之"三花不上脸,小旦不梳头"。旦角最小,扮演女人,便以女人待之,红旦亦然,绝无优待。鼓佬为尊,因鼓佬为演出的"总司令",有"鼓佬不到不开饭"的规矩。鼓佬打过闹场,两只鼓签一放下,任何人不得碰。演戏用的假娃娃,尊称为"老郎子",演员场上随剧情需要任意摆弄,出场则极敬重地俯置于箱底,任何人不得再碰。据说当年宫中演戏,后妃宫女都去观赏,把个襁褓皇子闷死在"龙窝"内,故有此俗。班子内部闹纷争,在戏班住处升堂审问处理,由大面演员坐堂,打板子则由伙夫掌板。伙夫睡门边,兼充守卫。班子演出期间不得跳槽,如果有演员跳槽影响戏班演出,必须追拿回班。如此演员回心转意,礼过祖师爷神位,扮戏,演戏,则平安无事。否则,一经拿获必严惩,须生割耳,旦角削鼻。点戏者给赏谓之"打采",先拿钱向戏班兑成"银牌",奖谁便当众当场将牌子插于该演员头上;如系奖大家,人人有份,则将牌子放在台板上;如演员获"银牌"失手滑落台板上,也算大家有份。
【徽州朝奉】称谓习俗。"朝奉"本为官名,宋代朝官有朝奉大夫和翰奉郎。徽商同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徽商便是由仕而贾的,这些人不愿人们称其"老板",代之以"朝奉"相称。久而久之,在徽州,朝奉便成了有钱乡绅的习称。明末,世人通称徽商(不管是老板不是伙计)为"徽州朝奉"。《初刻拍案惊奇》卷 10《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主姻簿》记载:"原来徽州程朝奉,就是金朝奉的舅子,领着亲儿阿寿,打从徽州来,要与金朝奉合伙开当。"徽州当地,孙子称祖父,也以"朝朝"、 "老朝"、"老奉"相称。徽州有个字谜:"二人山下说诗(系)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骑牛一路行。"谜底就是"徽州朝奉"。
【烘篮】取暖用具。又名"火篮"。篮体用竹篾编成,内空外圆,装一个竹制拎把。圆口依口径尺寸配有活动的网状烘盖,多由铜丝或铅丝编成。另配有铜质或铁质火筷,插在手柄一侧。空圆体内置放陶质火钵,近代为轻便起见,也用白铁火钵替代制品。隆冬腊月,火钵里盛了炭火,铺些火灰,就可以用来温烤怕冻的双手或双脚,也可用来烘烤衣服和温炖茶饭。一些高级烘篮,又是富有装饰艺术的工艺品。这种烘篮编织得十分精致细巧,篮体的篾料纤细如丝,四周编出黑白两色的字或其它花色图案。拎把用藤皮缠绕,并烫烧成双色花样。底部和拎手嵌有黄色圆形铜柱,铜质烘盖被镂空编织成精美的装图案,铜质火筷上雕刻有饰纹。烘篮在民间还被作为一种福祉所归地吉祥物,绩溪、歙县一带农村,旧时嫁娶,嫁妆中少不了一对精致的烘篮;并在篮钵里置放一块木炭,剪贴上红喜字,寓示香火绵延,子孙百代。
【火桶】取暖用具。又称"烘桶"。有名种不同的规格,常用的是一种直径为1尺5寸左右,用杉木围箍起来的圆形木桶,高度在1尺6寸左右,木桶沿安放一块活动的坐板,里面盛放火钵。这种火桶通常两人使用,一人坐在沿板上,一人坐在桶外把一双脚搁进去取暖。另一种大号火桶,直径在两尺以上,可围坐四人。一种小形火桶,形体象个"h"字,底圆直径不过1尺,高1尺5雨左右。底部装有盛火的钵,上端留有半月形的坐板,既可坐着烘温脚腿,也可以拎着随处流动。还有一种站桶,高约4.5尺,底大口小,呈圆形,中间偏下搁一根横木,可以抽动,上放站板。取暖时人在板上,火钵就置放在档板下。站桶只适合于孩童用。火桶有取暖、烘衣、做饭、烤尿片、温茶等多种用途,尤其是全家人围桶而坐,摆"龙门阵"、纳鞋底、抽旱烟、嗑瓜子,别有一番温馨。
【祭门神】行业习俗。旧时徽州砖工建房上门拐时,宰杀公鸡,将鸡血淋门口,叫做"祭门神"。祭门神时,主祭人边淋鸡血,边念贺词:"鸡血淋到东,恭贺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西,恭贺东家多添丁"。众人在旁高声呼应,以求吉利。
【接财神】行业习俗。徽州以农历正月五日为财神日,工商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清晨在店堂门上贴上"开门大吉",店堂贴"黄金万两",秤上贴"开秤大吉",斗上、钱柜上、帐本上贴"日进斗金"等红字条。焚香、放爆竹,接神,敬神,随后开始营业。头几名顾客,不论购置何物,加一、二、三成发货,稍后来的顾客,也适当多给。
【开秧门】行业习俗。插秧开始称之"开秧门"。休宁县、屯溪区一些地方这天一早,由当家人去秧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块秧苗,置入茶盘,捧送回家放在供桌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倒甩上阁板,以全部粘上为无灾无害生长良好的兆头。大家吃点心、面食之后下田,从已"开"的"秧门"处,拔秧莳田。歙县这天要设宴拜请"田公、田母"。朝拜时,先燃三根香插于田埂、然后虔城跪拜,并念祈祷歌:"田公、田母、田伯伯,上丘不长禾,下丘不出蔷,保佑我家田里长满蔷;喜乐种田人,挑坏割稻客。"黟县、祁门于这天天不亮下田拔秧,拔好秧方回家吃早饭,于晚间设宴款待帮忙栽秧的亲邻。
【开张礼】行业习俗。徽州新店开张这天,财神爷的神龛前设立香案,燃香点烛,上供跪拜。招牌披红插花,开门时燃放爆竹,有的还奏乐。对第一位上门的顾客,象征性地收下红纸包(货币退还),同时赠送一定货物,加布店赠3尺红布,百货店赠送一件日用品等。凡是开张这天来购货的顾客,一律八九折优待,或加一二成发货。有的店还将这种优待延续到三天至一周。除敬神和赠物外,其它做法至今仍存。
【连心锁】对锁的一种昵称,永结同心的标志。黄山天都峰顶,下临方丈深渊,四周围以石柱铁索。当一对情人或夫妇历尽艰辛,携手攀上天都峰后,顿时产生一种互相依赖的甜密感,在铁索上持一把锁,或系上一方手帕,表示永结同心,白头偕老,遂称"连心锁"、"同心结"。
【满顶床】徽州传统床具。床顶、床后、床侧三面围木板,前挂帐幔。床柽多用榧木或梓木制作,因榧数年花果同树而长,取"四代同堂"的彩头。床板常用七块,寓"五男二女"之意。床周围一般均雕有"凤凰戏牡丹"、"松鼠与葡萄"、"鸳鸯戏水"等精美图案。
【牛福会】行业习俗。是专门为耕牛保安祈福的组织。凡愿入会的农户,每头耕牛交一二元银洋作为牛福会基金。会员的耕牛被盗或走失,报经值年会首,即派人四处寻查,无偿地归还失主。如牛找不到,失主也可在牛福会中领取一些救济金作为补偿。会期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牛王菩萨生日这天,时值春耕之前,凡有牛之家,带上祭品,牵着耕牛,并在牛角上挂红、黄、绿三色布条,齐集会址(一般设在村中的社庙),祭祀牛神,有些地方还请道士打醮,发给符录,张贴于牛棚,以避祸(瘟)就福。秋后,一些地方还为牛福会选班唱戏,以酬谢牛神。
【襦衣】女子服饰习俗。襦衣多为宽衣大袖式,单的称"褂",夹、棉的称"袄"。面料主要有朱青布、兰竹布、白底兰花布、士林兰布和黑香云纱、绸、缎等。领口有盘领、元宝领、圆领,有大襟、如意襟、斜襟等式样。袖口有大袖,一甩袖手即能缩回衣内;小袖一般用作内衣及劳作时穿,袖口有纽扣可扣紧;倒袖,即从马蹄袖派生出来的一种斜三角形袖口。襦衣纽扣有盘香、蝴蝶、蜈蚣脚等各种式样。襦衣的领口、襟边、袖口都要镶边、滚线,边、线里还要镶一道花边,使本来色彩单调的衣服于庄重中显出俏丽。
【杀猪封山】护林民俗。先由族长征款,买来若干头猪,宰杀后,以猪头祭山,猪血涂写封山碑牌,并请来全村男子,宣布禁山和封山乡规。喝血酒,吃封山肉。此后,有谁违反山规,私自上山砍代林木或砍竹挖笋,就将其家的猪拖到山场,宰杀祭山,全村分食。


【尚火】生活习俗。冬季,徽州山区居家,当院或在天井中常设一个大火塘,熊熊的木炭火把院子或明堂映照得通红透亮。一家人围火而坐,火塘上烘烤着苞萝馃,煨着饭茶,或烧烤着野味山珍,其乐无穷。徽州有一首歌谣:"手捧苞萝馃,脚踏木炭火,万事不求人,除了神仙就是我!"便是尚火风俗的写照。
【上梁】建筑风俗。徽州造房上正梁分偷梁、接梁、赞梁、祭梁和上梁五个程序。徽派建筑正梁不起负荷作用,是"屋神"的象征,不能玷染污秽,上梁前夜才能砍伐。正梁不能在自己山场上砍,必须到别人的山场去砍。树主发现也不上门索赔,若树主当众骂街,被视为"越骂越发"。砍下正梁后,由木匠在两端写上"文东 "、"武西",寓发家有日;正中画太极图以"驱邪"、"镇煞";两端内侧雕饰月形花纹,称为"开梁"。梁上披红布,插金花,主人在新房门口点爆竹,拈捧香接梁。正梁被供于新房正中,上放墨斗、曲尺。梁前供桌上放木盆,内装"三牲"及块肉、豆腐包子,各12双。赞梁由木匠师傅主持,边唱边做,众人在傍"接口彩"。如匠人赞:"金斧响到东,文武在朝中;金斧响到西,福寿与天齐"。众人接:"好啊!"开祭时,匠人持酒壶,先祭天,后祭地,再祭八方神灵,最后以红毛公鸡血祭梁。此俗在山区农村仍存。
【水碓】利用水力旋动的舂米设备。《晋书》曰:"今人造作水轮,轮轴长可数尺,列贯横木,相交如滚轮之制。水激轮转,则轴间横木,间打所排碓梢,一起一落舂之。"一座水碓装置十余个数量不等的舂头,依次反复磕捣石臼内的稻谷,脱壳出的米粒均匀,完整,做饭柔软。水碓房建在河边,一般不直接将水轮安装在正河道内,而是开渠引流,提高落差,控制两岸之间宽度,以利于增大水流冲击力和建造水碓房。徽州溪河纵横,村多临境,故水碓众多。50年代曾将老水碓改建成木制水轮机小电站。现徽州偏僻山区尚存少量水碓。
【同心结】手帕系成的结,永结同心的标志。参见[连心锁]。
【头髻】女子服饰习俗。女子头髻的式样较多,按形态有"扁馃髻"、"高髻"、"螺蛳髻"、"元宝髻"、"麻花髻"等,以扁馃、螺蛳、高髻为多。梳头髻要抹菜油,每种髻外面都戴发网。扁馃髻为盘发成圆扁馃形,髻心扎红头绳,髻外沿横又扎几圈绿头绳,髻心用一根金或银、玉制两头尖的握簪闩住,四边用翡翠、荷花簪插牢。螺蛳髻髻心稍突出,头发盘成螺蛳形,髻心扎一道红或绿头绳。高髻的盘发部位稍头顶心,扎多道红头绳,此髻新娘子梳得较多,髻发一般12圈红头绳,多的扎24圈,髻心闩大握簪,四边用簪扎牢,盘好髻戴好网便开始插花,髻心插一支绿蝶珠花,髻上、左、右各插一支蝙蝠型珠花,髻下插珍珠拖挂,俗称"五件花"。髻两边还要插几支"草花"(彩绸缎制的小花)。老妇人因头发少,梳髻后还要戴一个藤篾制的髻兜,以便插戴"五件花"。戴五件花打扮主要用于年节拜菩萨时,平常一般只戴"草花"。
【屋套屋】建筑习俗。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屋套屋。徽州人形容某个家族的房子大,往往说有"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体现了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锡格子茶】待客礼俗。"锡格"为黟县方言,指锡制用于盛糕点的用具。黟俗婚嫁喜宴,早餐用锡格装上四样糕点、茶叶蛋等,泡上茶待客,俗称吃"锡格子茶"。
【压画桌】陈设习俗。徽州民间厅堂正中壁多挂中堂画、对联,或用大幅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五字,均装褥成卷轴陈列。在卷轴之下设长条桌,桌面恰与卷轴平,此桌称"压画桌"。
【宰年猪】生活习俗。过年杀猪,称宰年猪。杀年猪,忌杀两刀致死,喜血喷满地,谓之"满堂红"。猪头须留一撮鬃毛,其余刮光洗净后,鸣鞭炮,焚纸钱,祭祀"土地神"。歙俗杀猪要盛碗刀口血,分别泼于猪栏门和正屋门栏石上,以示家兴畜旺。
【竹篷船】船名。新安江流域多竹逢小舟,既可分水上运输工具,又能兼做船民的流动寓所。其形制:两头尖而略微上翘,上铺木板,中部为竹骨箬叶的篷,篷舱内可坐可卧。船长一般在7-10米,浸水部分全部经桐油反复涂抹过,呈油黄色泽。船头有竹篙,船尾亦有竹篙,用来定船及行。"竹篷船"为黄山境内特别容易引发乡土情韵的器物,拂晓江畔,黄昏江中,那名符其实的一叶叶扁舟,会带来一份特殊的美;如果乘身而行,休憩在小小的船篷内,听水声篙声,看山光水影,又会体验一份岸上无法获得的心的悸动。
【煮粥捞饭】饮食习俗。休宁县西南乡习惯"煮粥捞饭",即将米粒煮成半熟,捞出饭粕,过入甑内蒸饭,剩下的煮成粥。这样蒸熟的饭和煮熟的粥香味特别。
【子夜搬新屋】搬迁风俗。绩溪县搬新房拣在子夜、不易风人的时刻。一家人挑着竹篓,拿着长秤,捧着斛斗、算盘,悄悄地从旧屋来到新屋。竹篓挑谷,秤称谷,斛量米,算盘计算收成,预祝住进新屋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打开新屋大门,燃放爆竹,一家人分长幼次序坐在堂前吃甜茶,嗑瓜子,谈天说地,直到天亮吃了鸡蛋面,才开门纳客,接受祝贺。来客先是一盅甜茶,其次是一碗阳春面。晚上宴席,主菜为"一品锅"。
1  /  1  页   1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