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时间,中国人的结婚方式几经变迁:从收到20多个脸盆的贺礼到亲友越洋发来网上祝福;从穿件中山装做礼服到订购名牌婚纱;从在院子里搭大棚办喜事到流行草坪婚礼、烛光婚礼……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 一场婚礼收了二十多个脸盆 谈起自己当年的婚礼,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的退休教师曾老师现在仍然记忆犹新,“那个年代,我也算是大操大办了,当时结婚请来亲朋好友超过百人,我就在院子里搭了一个大棚,然后就开始整条胡同挨家去借桌子椅子,借锅借碗。” 婚礼当天,十多张大小不一的桌子沿着胡同排了一长溜儿,真是够排场。曾老师穿着一身蓝色中山装,那是他爸爸压箱底一直舍不得穿的;新娘子穿的是红棉袄。也没什么接亲仪式,新娘子一家和亲戚朋友都是坐公交车或者骑车来的。 这场盛大的婚礼也给曾老师一家带来一点小小的烦恼,在清点亲戚朋友送来的礼物时,他们发现足足有20多个脸盆,写着“毛主席语录”的镜子也有不下10块,还有不少被面、枕头。此外,为了办这场婚礼,曾老师一家向街坊借了100多斤全国粮票,他和弟弟从自己44斤的粮票定量里每月拿出一些还上,还了很久才还清。 开张结婚证明差点闹翻了脸 “结婚本来是件喜事,可当年我因为登记结婚差点闹得结不成婚。”在中央某部委工作的余先生谈起自己1985年登记结婚时的情形,苦笑着说。 “当时登记结婚有几样必不可少的东西,一个是单位或者街道开具的结婚证明,另一个是婚检合格证明,还有户口簿。要登记结婚首先过的一关就是到单位开证明。因为我在中央机关工作,还属于保密单位,开证明之前,不但详细审查我女朋友的各方面情况,还有一道‘面谈’。当时单位人事部门的领导约我女朋友谈了一个多小时,结果她沉着脸出来,给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像审犯人似的,早知道这样,这个婚我不结了!’这可把我吓坏了,赶紧百般解释安慰。”接下来就是婚检,为了办妥这些手续,余先生用了一个多月才最终登记结婚。 余先生登记结婚的这种烦恼终于在2003年10月1日彻底结束了,新的《婚姻登记条例》规定结婚不用再开具单位或者街道证明,不再进行强制性婚检,只需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等即可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基本上5分钟就可以办妥。结婚成了纯粹私人的事情,人们在婚姻中拥有了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数字化婚礼”让人大开眼界 曾老师的儿子儿媳是“网恋”好上的,后来一见面就决定结婚。虽然儿子这种恋爱方式在曾老师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但是儿媳人不错,他也很高兴地准备帮着儿子筹办婚事。可是没想到,儿子却不用他帮忙,直接找婚庆公司。 曾老师夫妇对儿子的这场“数字化婚礼”很是好奇,结果也确实让他们开了眼。婚礼是在一家大饭店的花园草坪上举行的,草坪中间是一块大屏幕,回顾新人的恋爱经历时,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的就是两人网聊的摘录;互相表述婚姻誓言时,两人也是一人一台电脑通过网络完成的。更离谱的是,儿子儿媳除了家人外,几乎没有请亲朋好友,而是请大家在婚礼时间上网,在网上观看他们的婚礼,通过网上视频发来祝福,还有不少是海外发来的。 曾老师表示儿子这种新式婚礼“挺有意思的”。 一对农村母女 婚礼大不相同 原籍广东梅县松源镇的王女士如今和母亲王阿婆住在一起。谈起当年的婚礼,王阿婆绝口不提。他的大儿子说:“我是听说的。1954年,我爸还是乡团支部书记。有一天,他突然回家叫我奶奶多蒸点番薯,说是有人要来家里吃饭。我奶奶当时不知是怎么回事,等人来了,才知道媳妇过门了。” 而等到王女士结婚时婚礼则隆重多了。1980年,时年25岁的王女士和王先生结婚,当时双方家庭都不错,婚礼也操办得相当讲究。那时候,王女士的嫁妆是四担“权阁”。“权阁”分为三层,第一层装着米和酒;第二层装着“发糕”和两盏灯;第三层放着亲戚朋友送的布料和“满家鞋脚”。王先生则要准备新房和家具。五斗柜是当时农村结婚最时兴的,而书桌、床、衣柜也必不可少。 正式结婚的前一天要在王女士娘家摆“轿下酒”。那一天,王先生扛着半头猪、2条鱼、1只鸡还有“身嫁银”到王女士家宴请女方亲友。结婚那一天,王女士则是走路到新郎家。那天,新郎新娘穿着价值120元的厚尼龙布西装,脚蹬平跟皮鞋,显得非常漂亮和气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