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1  /  1  页   1 跳转

精英生活

wwry1662
头像
离线 组别:珠宝小达人
134.6 个金币
积分1139
帖子 226      精华:1
喜欢的明星:
注册时间 2009-02-08
发表于 2009-02-09 19:00 显示全部


古玉器鉴别—琢工和沁色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处于发生阶段,这是从总的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的。但那时有的玉器琢工,如北阴阳营出土的玛瑙杯,不仅光亮平整,而且磨工也很细腻。说明在相当长的新石器时代里,技法也在不断地进步,并为商周玉器的制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代玉器刀工简洁有力,直道多,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明纹多,阳纹少。穿孔外大里小,出现了所谓的“马蹄眼”。商代玉器上的“双钩线”(并列的阴刻双线条),是玉工在玉琢工艺技术史上的一大成就。

  周代琢工制作技巧的精细程度超过以往。琢制线条虽然与商代大致相同,但弯线条增多。造型设计、加工修整和抛光大有长进,器物日趋美观。
  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选用水沙(解玉沙),工具也进一步发展、定型,从开片、做花到上光已有一套工作程序。技法显得比商周时更细致复杂,规格也比较严整得体。

  汉代小件玉器琢工细,大件玉器琢工粗,刀法洗炼,在历史上有“汉八刀”之称。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除了玉琢之外,石雕受佛教影响甚深。

  唐代常见缠枝花卉、葵花图案及人物飞天。尤其是狮兽制做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技巧上一大特点。

  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团城元朝大玉瓮外)。花鸟类玉器无唐代淳厚朴实,且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比之上古花纹繁缛精致。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技巧上的突出特点。

  明代刀法粗犷有力,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具有时代的独特风格。当时北京、苏州、扬州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玉琢中心。宋应星《天工开物》认为“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可见苏州的玉琢工艺在当时被推为全国之首。至明代中晚期,玉琢技艺发展更快,出现了不少玉琢大师,如陆子冈、刘谂、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都是琢制小件的能手。其中尤以陆子冈最为有名,选五作器皆与他人不同。凡所作器必先选玉,稍有微瑕,他一概不用;稍带玉性者,亦弃而不治;所用的料或白或青,必纯洁无疵,通体皆混然一色。他人不经意者,子冈特惨淡经营之。比如刻一新月则必上弦而偏右,刻一晓月则必下弦而偏左。其所制的玉器皆均平如一,无或深或浅之感。而所刻的字通为阳文。从来玉上刻文,都是阴文多,阳文少。何也?以阳文难刻之故。子冈则取其难,足见长于术。且笔意圆转,与纸上写的,丝毫不爽。凡由他治的玉器,称为“子冈玉”。可见他选玉之精、治玉之妙,诚属尽善尽美。但明代的玉琢也有缺点,即在最后一道碾磨细工的工序上,存在着“求形不求工”的现象。

  清代雕玉工艺与明代相比,花纹的棱角规矩方正,精工细琢逼真,出现了巧做(利用巧色等)和镂空、半浮雕的多种琢法。富有立体感的玉件层出不穷。乾隆年间更是我国古代玉琢的鼎盛时期,玉琢水平达到了高峰。

  在我国几千年的琢玉工艺史上,多少能工巧匠和雕琢艺术家的名字都泯没无闻。明清以前,有记载的艺师寥寥无几。晋王嘉拾遗记》记:“始皇二年,骞消国献善画工,名裂裔。裔刻白玉为两虎,削玉为毛,有如真矣。”这一记载,可能有些夸大,但说明裂裔琢玉的水平在当时确实是相当高。据北京工艺美术界老艺人相传,金时著名的道教大师丘处机(长春真人),有卓越的琢玉技艺。他在主待北京白云观时,就亲自带领徒弟们琢玉。后来北京玉石业行会,就尊崇他为琢玉业鼻祖,每年丘处机生日,都要参拜这位鼻祖。可惜,文献上未见有丘处机在这方面的记载。明代万历年间的陆子冈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琢玉大师中最著名的一位,但其出生年月至今仍难以考证。

  玉器埋入土中,经过一定的年代,受土里所含其它物质的作用而产生的颜色变化叫作沁色。陈性在《玉纪》中说:“更有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作成器皿,以红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时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偶失之辨,或因之获重价焉、此等今也颇少,识家呼为老提油者是也。比来玉工,每以极坏夹石之玉染造,欲红则入红木屑中煨之,其石性处即红,欲黑则入乌木屑中煨之,其石性处即黑,谓之新提油……。又有一种死玉不可不辨,凡玉性畏黄金,若玉入土中适与金近,久则受其克制,黑滞干枯,……若认为水银沁则误矣。”可见制造假沁色是伪制古玉的关键环节,识别玉器的沁色是鉴别玉器年代及真伪的必要条件,因此了解和掌握玉器沁色的规律,对于鉴别玉器至关重要。

  陈性在《玉纪》中对古玉的沁色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这些论述对古玉器研究影响很大,目前《玉纪》中所用的一些术语,还为许多鉴赏家使用。爱好古玉的人,可以细读此书。

  玉器埋在土中,玉质本身发生的变化与埋藏时间的长短有无关系呢?《玉纪》作了肯定的回答。他说:“凡玉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干年质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朽骨,三千年烂为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矣!如果三代以上旧玉,体已朽烂,其质松软,指爪亦能掐落(名曰老三代)。若秦汉时旧玉,质地虽已烂软,玉性未尽,非刀不能削落;若秦汉六朝旧玉,质地未松,其性尚坚,偶有软硬相同者,系南土中出世之物也;至唐宋时旧玉,质地全在,坚硬如故,惟水银间有沁入玉中耳。”从考古发掘出士的玉器来验证,陈性的概括并不十分全面。三代以前古玉由于用玉材料不同,埋藏处的土质不同,有些质地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有些不仅很少有变化,反而温润得更加可爱。如陕西博物馆展出的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就是如此。
1  /  1  页   1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