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翻到了一张前几天的报纸,上面有个内容是温总理答记者问,在温总理的说话里,总会时不时的引用一些<诗经>里的诗句,感觉温总结很有文化,很多我们不熟悉不知道或者即使看到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诗句在他那边用的是得心应手,确实是一位有文化的总理.可转念一想,似乎有所不对,家宝同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务院总理,不是哪所大学中文系或历史系的教授,似乎我们不需要从他的嘴里听到那么多古人怎么说,古人是怎么做的,好像我们要了解的是现在的政府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政府所说的是不是真做到了,政府所做的是不是都完整落实了,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对于温总理引用那些诗句,又让我想到了一个事,一个很中国文化的哲理,中国人读书向来有高下之分,最低档的应该如我自己,识点字,出去知道哪家门面是饭店哪家门面是厕所,别跑错了;第二档应该是那些秘书,能够把好几千到好几万个字拼在一起让领导在台上读起来,称之为工作总结或其他什么;第三档应该是作家,把好几十万个字连起来,称之为书,卖给我们这些广大的读者,然后他赚稿费我们消磨时间;第四档就应该是那些大师级人物了,取其精华,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看看我所列的这四种档次,好像除了秘书之外没有哪一档是需要引别人的东西,第一档引不了,第三档不需要,第四档是自己说出来让别人去学,只要秘书需要引一些别人的东西.但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好像不太可能让秘书事先写好稿子,除非那些记者都是被我们的政府请来做秀的,可这又好像不太可能.对此我又有了一点想法,好像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都是在教给我们一种精神,而不是方法,中国人似乎从来不谈方法论,寻章摘句那都是过去为了应试的秀才们做的,掉几句书包,看起来比隔壁的王家小二有水平,中个秀才后就没了下文,只能回到老家找个屋子开个私塾教.中国文化中从来都是在说厚积薄发,讲求的是一种修养一种体会,而不是让你看过某本书后可以在和朋友聊天时引用其中的某几句而让别人赞叹一下:某某确实比我行,连这样的话他都知道.这似乎违背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应验了"一瓶水不晃半瓶水直晃". 由此又想到另一个现象,似乎我们习惯了有什么事,处理不了,一级级的上访,然后上面有某位青天大老爷看到了,在我们的上访材料上以人民的名义以领导的口气写上一段话,之后特事特办,一切都变得没有阻碍,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在我们看来天大的困难也就解决了,之后我们再来感谢那位青天大老爷,感谢所有为我们办事的人,可我们好像忘记了,正是这些为我们办事的人,之前为我们设置了那些原来不存在的障碍,也有可能这件事的本事就有某些不合规之处,而那位青天大老爷的一个批示让规矩暂时休息了一下,我们的事办成了.而这件事的背后原本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到底还是人治社会,某主席某总理某部长在台上说一句话在纸上做一个批示比我们什么<宪法><民法><刑法>等等那些从小老师教我们要遵守的东西管用多了,而老师在教我们的时候却说,法律是最大的,是大家都要遵守的,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我的老师是不是说错了,哪天有空一定要回去问问他. 最后还想到了一个事,在报纸上常常看到一些领导干部腐败了,被抓了,行为令人发指,生活极其腐朽,道德极其败坏,查处后人民奔走向告,欢呼雀跃,查案的有功人员表彰得奖,举报人受到英雄般的礼遇,可似乎我们忘记了一件事,就是这样的领导干部是怎么上台的呢?这时候组织部门出来说话了,当时我们考查他的时候,他是一个好干部呀,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听听也对,谁能保证一个人一生不变呢?可反回来看一下又觉得不对,里面大有文章,他又不是前天突然变成这样,然后昨天纪检部门对他查处,到了今天我们来问的,这些贪官们都有一个长期的腐败,或收钱,或包二奶,或赌博,而这一过程往往长达好几年,组织部门可是每年都要对干部进行考核的呀,如果考核考不出这些情况,那要考核这一形式干嘛?如果考核能考出这些情况,为什么就没采取措施?似乎我很难理解. 由温总理引用<诗经>我想到了这些,有点文不对题,有点犯上,大家将就着看看吧,千万别在哪天和朋友聊天时引用我这篇文章里的话,我就满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