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现和使用白银已有4000多年历史,早期银器初见于战国,发展于两汉,唐朝达到鼎盛。他收藏的银器,远溯战国汉唐,近揽明清、民国,不少为历代传世的民间银器精品。 我们看到,这些银器从银冠、发簪、耳环、压襟、手镯、银锁、银扣到文房四宝、刀枪剑戟、餐具、酒具、玩具等,有的数千克重,有的只有1克。战国时期的错银龙兽代勾、唐代的蔓草珠点大面盆、宋代的五福捧寿大酒壶等银器,老银饰品做工考究,精美绝伦。大的如枣,小的如米,花鸟走兽,图案栩栩如生。还有那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狮子虎头”,活龙活现,充满浓郁的民族气息。历代女人使用的发簪、发钗、发花,令人眼花缭乱。
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说:“这是一个被历史遗漏的文化领域,收藏和研究恰到好处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小小银器,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有的银器是纯粹的装饰品,有的既是装饰品,又是实用品。先民把保佑平安、兴旺发达、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等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各种银器上,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宣扬和流露,形成了中国民间银器文化。“童子抱莲”、“麒麟送子”、“状元及第”、“五子登科”、“金玉满堂”、“长命百岁”、“江山共老”、“天官赐福”等字样和图案,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囊括其间,奇妙无比。先人制作的银器意境深远。在上面有看不完的景色、读不尽的文章、解不透的哲理,那山中树、林中鸟、水中月、人中花,象征吉祥,寄托思念,人间情感尽在其中。遗憾的是,现代人对散落在民间的历代银器,没有足够的认识。不少人把祖传多年的“老古董”拿出来,重新回炉,制成现在流行的手镯、耳环、戒指等。一些珍贵、精美的银器从此消失。银器文化是民风、民俗的具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