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妇女们都喜穿金戴银,以示美丽,或求美上加美的效果。在各族妇女中,苗族妇女的银饰之重与制作之细以及内容之丰富,可以说是独占鳌头。 苗族历史悠久,迁徙频繁,吞吐量大,支系众多,语言有东(湘西)、中(黔东南)、西(川黔滇)三大方言之分,服装也各有特色,其中,中部方言(黔东南)妇女佩戴的银饰数量之大,内涵之丰,工艺之精,为苗族之冠。约而言之,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工艺精湛,制作复杂,成品美观。这类银饰主要有银角、凤冠、空花手镯、银线编织手镯、戒指、耳环、压领、项链、银绳、银泡、发髻银索等。 第二类,做工细致,技艺一般,品种繁多,流行面广,但工序不如第一类复杂。常见的成品有:镶花银链、泡花项圈、吊铃钻花项圈、细银项链、钻花空心手镯、银泡、银铃、钻花戒指等。 第三类,工艺简单,艺术性差,但需银量大,销售面广。这类银饰有项圈、项链、手镯、耳柱、耳环、戒指、银锁等。 苗族银饰的类别之分,重要就工艺精细程度而言,如项圈,有银条拧成的,有空心泡花的,有雕龙刻凤的。钻花系铃项圈特别讲究:将银片制成项圈圆形,置于模子压成二龙戏珠花纹,再钻龙的鳞、须、鳍、爪等纹样,使之清晰可辨。项圈前沿钻通十七或十九孔(须单数)以穿银链,银链下端有银铃、银花、银片等,林林总总。如凤冠,有复杂的,有简明的,有戴银雀的,有插横标的。又如银角,有雕龙刻凤的,有蝴蝶飞鹰的,有神树芭茅的等,银角还有大小之分。再如耳环,有圈圈钻挂的,有轮形塞满的,也垂吊花、鸟、鱼、虾、叶的等。还有儿童银帽上的花纹也很别致,有十八罗汉的银座,有“蝴蝶妈妈”的银座,有“福”字型的银座等,童帽往往有双尾,吊有银响铃或银凤尾,十分珍贵。 苗族银饰的佩戴,往往与锦绣衣和花带裙配合,完整的一身披挂重达三百两。轻的也有一百多两。所以,这样贵重的银装都是在歌舞场上或婚礼喜宴上才见到,而且都是由婶婶或者母亲挑到舞场附近,才给姑娘打扮好进场,舞蹈结束后,又在舞场周围卸装,挑回家去。盛装多为姑娘所穿。文化人类学家说,苗族姑娘着盛装,那是美的演示,富的展出,庄重非凡,寓意深奥。 学者们说:苗族姑娘的衣服是穿在身上的“史书”,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的确如此。姑娘身上的花衣有许多绣绘图案,如龙,如凤,如树,如蝶,都有讲究,或神灵保佑(龙、凤),或图腾崇拜(枫木和蝴蝶妈妈),或祖先圣地(太阳升起的海边边),或迁徙记录(黄河、长江和高坡野岭)。讲述美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歧从文教授所著的《中华贵州苗族绣绘》一书,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对苗族服饰图案进行深入探索,科学分析,翔实求证,熔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学和文化人类学为一炉,作出了实事求是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她指出:“苗族绣绘图案说明,“苗族保留的远古氏族文化,是中华上古文化交流时期‘动’的文化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应是中国美学的一大珍贵遗产。”在她看来,汉族的许多文化瑰宝存在于古墓之中或地下王都,而苗族的许多文化精品则“封存”在深山老林里,在苗族姑娘的花衣银饰上。 丰富多彩、蕴涵厚重的苗族银饰正在被周遍的各族姐妹所青睐、所仿效,正在被海内外的文化人士所重视、所钻研。我们希望苗族姑娘身上的文化精品永远璀璨夺目,令人神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