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碌的玉雕作坊内,工人们已能进行较为精细的加工
当年埋下翡翠毛料的地方,已经建起了一所公家的大房子,依靠那些好毛料东山再起的希望化作泡影。濒临绝望的时候,父亲在百废待兴的毛料市场上,用100块龙元赌石买回了一块毛料,解开加工之后,卖到了10000多龙元。一所新的大宅子得以建了起来,家园重建,全家人燃起了对新生活的梦想。
虽然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但遭受的创伤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之下迟迟不愈。解放后,1951年,县政府实行了手工业下放,以缓解城市压力,部分人口向乡下转移。就这样,十几岁的刘家寿来到了荷花乡。祖上的手艺自然不能在这一代中断掉。在务工务农之余,刘家寿也没有放弃玉雕的手艺。邻里乡亲们闲暇之时来串门,便跟着他学起了玉雕。歪打正着,年纪不大的刘家寿就这样成了荷花乡玉雕行当里的“祖师爷”。
“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队委会只有批2块钱的权力,但是队上成立的磨玉组每次出去卖成品,都要卖2000块到3000块。”让老刘得意的是,在历次严酷的政治风暴中,玉雕手艺却因为老百姓的需要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当别的队还在为填饱肚子发愁的时候,自己所在的队上却能从盈江县大车大车地拉回粮食。今天谈及那段历史,很多荷花人都说是从那个时候起培养起的对玉雕的热情。

一名男子在进行翡翠毛料切割
离乱与坚守浸淫
玉石行业一辈子的杜茂盛,至今仍说自己做
玉石是“误入歧途”。但凡说到他,只要认识的人大多会尊称一声“杜老”,不仅因为他的资历,还因为他对于这个历经波折的行业的执著与奔走疾呼的责任感。
因为祖上3代相玉治玉,杜老先生的祖辈父辈家底还算殷实,生活优越,没为衣食发过愁。他少年聪颖,学习成绩独领风骚,尤其在写作方面,禀赋非凡,作文时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当众朗读。时至今日,他心中仍然存有文学的梦想。在高中阶段,他的一首抒发军民鱼水情的诗作,被《解放军文艺》相中,发表收录,成为一时小有影响的“少年才子”。20岁,他编写的剧本,在德宏保山地区的文艺调演中获县级奖,广受好评。不俗的表现,扎实的文学功底,广泛的好评,催生了一个少年的作家梦。
一场政治运动,因家庭出身不好,杜老不能站在“红五类”的革命战壕里。文学青年确实无误地做不成了,年轻的杜茂盛,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家境富足的背景,只为他的童年少年生活留下了一张改不了的“异己分子”身份证。手艺人出身的父亲,解放前就担任腾冲珠宝
玉石商会会长,这个“工商业者”的烙印,像个“黥印”,烙在了杜茂盛的一生中。
不能进入主流社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杜茂盛几乎什么工作都干过,甚至很重的体力活。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库管员的工作,生活才安定下来。对于这一段经历,杜老先生并没有太详细地回忆。他对问及此事的记者说,伤口如果屡屡被揭开,会毁了人生的信念。
手艺人的功夫活,在那样的年代是无用武之地的。上个世纪70年代,腾冲当地筹建一个工艺美术厂,找到杜茂盛做前期的筹备组建工作,“
玉石世家”的技术手艺才再次派上了用场。能够继续从事这份家传祖业,使之不失传,他感到很是满足。
没有任何的怨怼情绪,杜茂盛坦然地接受,不再耿耿于怀。在老先生的举手投足中,离乱更磨炼了他的“玉性”,中国士子的情怀更得以彰显。
复兴的曙光虽然战争、政治风暴一次又一次洗劫着曾经丰满的历史,让诸多行业都苟延残喘,但玉雕行业的香火在像刘家寿一样的老艺人的坚持下,一直没有彻底中断,但真正的复兴还是在1972年才逐渐出现了曙光。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很多国家开始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翡翠开始成为出口赚取外汇的重点商品之一。腾冲工艺美术厂成立,把原来的老手工艺人组织起来生产。
但此时的腾冲翡翠行业由于很多老师傅年事已高,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问题。杜茂盛和厂里的同事们组织了30多个年轻人,到加工能力强的河南、广东、天津、上海学习。“当时的主观愿望是让这个行业在自己这代人发扬光大,不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要有一个提高。”
在出口市场打开之后,云南省没有独立口岸,产品都需要交给广东的翡翠外贸公司出口。因为国际形势的困扰,加工缺乏
玉石毛料,腾冲几百年加工史上留下的大量边角料成了维系这个行业的原料来源。至于多到什么程度,杜茂盛说在抗战结束时,腾冲城里用来填弹坑的都是翡翠边角料。而在腾冲采访的时候,我们也曾听说当地至今还有这样一种拆迁队,专挑那些有年代的老房子,运气好的话能从废墟里发现存下来的翡翠好料,藉此大赚一笔。而刘家寿家埋藏在弹坑里的那批上好的翡翠毛料,至今还在地下。曾经有人打过主意想挖地道去挖掘,但一直没有找到。
在发现好的料子之后,腾冲县也会拿着这些好料子给外地兄弟单位加工,换回本地生产要用的金刚砂等加工辅料,并换取本地技术骨干的培训机会。
到当上厂长的时候,刘家寿所在的磨玉组曾经把加工出来的产品交售给杜茂盛。在物资紧缺的年代,杜茂盛常常向荷花乡搞玉雕的农民们提供加工工具。遇上农民们拿来做工粗糙的小东西,杜茂盛就组织厂里手艺好的老师傅再加工一下,卖出去。他知道,这些农民都不容易,而这个行业能坚持到现在,更不容易。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荷花乡的农民们还只会做光面的首饰,仍然不会雕刻。工艺美术厂的技术人员悄悄到荷花去传授手艺,当厂长的杜茂盛知道了,也默许了。在这个时候,荷花乡的民间玉雕产业发展,曾经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顶峰。1994年,村里一下子冒出了几十座新房子,全部都是玉雕户发财后的成果。
“保守”的智慧说起自己做翡翠行业是误入歧途时,杜茂盛刚刚卖出了一副
玉石做的围棋。他告诉我说,已经做好几年了,一直没有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