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A货有如下鉴定特征:
有翠性:当翡翠晶粒粗时翠性凭肉眼清晰可见,晶粒细时,须借助于10倍放大镜才可见到翠性。晶粒极细的高档玻璃底翡翠,须借助于显微镜放大40倍左右,才能观察到翠性。
色自然:天然翡翠的颜色顺着纹理方向展布,有色的部分与无色部分呈自然过渡,色形有首有尾,且色看上去像是从其纤维状组织或粒状晶体内部长出来的(俗称有色根),沉着而不空泛。绿色在查尔斯滤色镜下观察不变红,为灰绿色。
光泽强:抛光面具有玻璃光泽或亚玻璃光泽,折射率较高,为1.66左右,高档翡翠如一泓秋水,灵透明丽。
硬度高:硬度为6.5-7,高于所有其它
玉石。
密度较大:密度为3.34g/cm3,在二碘甲烷中呈悬浮状。
表面无异常:在宝石显微镜下观察,大多数天然翡翠的表面为“桔皮结构”,当翡翠的晶粒或纤维较粗时,表面虽有一些粗糙不平或凹下去的斑块,但未凹下去的表面却较平滑,无网纹结构和充填现象。也有少数天然翡翠,因受地质应力作用和风化作用,可产生明显的裂隙和网纹结构,在镜下观察,与受酸腐蚀而形成的裂纹很相似,但这样的翡翠,其内部没有胶的存在,借助于拉曼光谱仪或红外光仪,可得出准确的结论。
声音清脆:将两件翡翠玉件相互碰击,或用玉块碰击被测物,若是A货,则发出清脆的“钢音”,若不是A货,则声音沉闷,然而,听声音仅仅只能供参考,作假工艺“高超”的B货,以及大多数的C货,在一般人听起来,其声音与天然翡翠几乎没有差别。
成分无异常:用电子探针可以迅速而准确地确定其主要化学成分为:
氧化钠(Na2O):13%左右
三氧化二铝( Al2O3 ):24%左右
二氧化硅(SiO2):59%左右
翡翠B货是将有杂质,透明度差,但颜色尚可的翡翠玉件或原料通过酸洗、中和、高压注胶,如注入环氧树脂等工艺过程制作而成的。B货初看美观透明,但耐用性差,几年后即失去原有的光泽,变得很丑。
B货的制作过程
选料:选择颜色尚可,质地不太缜密(这样酸液才能渗入翡翠组织之间溶蚀杂质)的玉件或原料备用。
酸洗:将制作件投入盐酸或硫酸溶液中浸泡相当长时间。由于酸的作用,溶除了翡翠之间的杂质,同时,也使翡翠原来的紧密结构受到破坏,而变得很疏松。
中和、清洗:使用一定浓度的碱液清洗翡翠玉件,使进其组织内部的酸得到中和,再用清水泡洗,为注胶做好准备。
注胶:在高压条件下注入透明度佳、粘结力强的高分子聚合物,通常使用环氧树脂、磷苯二甲酸类化合物、聚苯乙烯等作为灌注、充填物。
加热固化:用锡纸包住注过胶的翡翠,置微波炉中加热,使进入翡翠内部的胶液固化,同时也使多余的胶液流出。
修饰:用力将肉眼或放大镜下能看到的、凸出于外的胶刮去、修除。到此,一件漂亮的翡翠处理品就出来了。
B货的鉴定特征
光泽异样:天然翡翠呈现的是玻璃或亚玻璃光泽,而翡翠B货或光泽不够,灵气不足,常呈树脂状光泽,不及天然翡翠光亮或自然;或光泽、透明程度明显优于同档次的A货,常见有的翡翠B货,如靓丽的B货“巴山玉”、腐蚀充填效果很好的“高B”,也有着较好的光泽。
颜色不自然:天然翡翠的色与底配合协调,观之大方自然,而经过漂洗的翡翠颜色虽然较为浓厚,突出,但因色根遭受到酸的破坏,边沿变得模糊不清,有时在色块、色带的边缘使人感到有“黄气”。
网纹结构:这是我们在鉴定识别B货的最重要的根据之一。在镜下观察(放大10-30倍左右),整个玉件表面布满了不规则的裂纹,和凹凸不平的腐蚀斑块,这是翡翠经强酸腐蚀后留下的痕迹,鉴定证书、质检报告中称之为“网纹结构”或“腐蚀痕迹”。
折射率可能偏低:B货的小裂隙内充填了胶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折射率。凡翡翠的折射率低于1.65时,要注意可能为B货,但很多B货的折射率也可能保持正常。
密度有所下降:B货因受过酸的溶蚀,因此密度有所下降,在二碘甲烷中上浮于液体表面。但此项指标仅供参考,因为有的B货在二碘甲烷中仍是悬浮状。
声音沉闷:用试
玉石轻轻敲击B货,许多B货的声音沉闷,无清脆之音(也有制作工艺精细的B货,其碰击时仍发音清脆)。
荧光性:用紫外线灯照射,或用红宝石滤色镜观察,许多B货都发黄白色荧光(这是由环氧树脂引起的,若充填物非环氧树脂,则无黄白荧光)。
红外光谱或拉曼光谱分析:这是目前鉴定B货的一种很权威的分析方法,B货在红外波长2900cm-1附近出现3个吸收峰,这是又树脂胶引起的。
破坏性鉴定:用打火机烤,或将被测物置于一定的高温环境中,B货中的环氧树脂等充填物会变黄,甚至会变黑,而天然翡翠可耐1000度左右的高温而不变色。通常,不使用这一鉴定方法。
在B货的鉴别过程中,上述第3条、第8条是最重要的鉴定依据,第7条是必须重视的特征,其余都是附加特征。
C货是人工致色、染色的翡翠。
C货的制作方法
染色:制作翡翠C货前,将翡翠洗净(洗净油污),然后将翡翠放入镬中加温,与铁质矿物混合15分钟左右,令其组织膨胀张开,再浸入化学染料溶液,如无机鉻盐之中,并继续加温。在第一次染色后,颜色只附于翡翠的表面,看上去很“浮”。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多次,就能使颜色剂慢慢渗透入翡翠晶粒的间隙之中,或进入翡翠解理微裂之中,看起来颜色均匀一致,有时足以乱真。
近几年来,有作假者使用激光技术对翡翠进行染色处理,其处理方法是在翡翠戒面、挂件等饰品的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在戒面的背面打微孔,将有色剂注入,再用树脂把微孔口封住。
翡翠最多的是被染成绿色,其次是紫罗兰色,人工染色的翡翠虽然美丽,但会受到时间、光照、温度的影响而变淡或颜色的形态发生改变,使玉器的美观程度受到不良影响。
焗色:焗色实际上就是用热处理的方法,使翡翠出现美观的红色。中国人喜爱红色,认为红色寓意吉祥和喜庆,但天然红色的翡翠并不多见,偶有红翡,但许多都是杂以棕色、褐色。焗色的工艺过程是:首先选用黄色、棕色或褐色的翡翠,用清洁剂将其清洗干净;第二,将翡翠置炉中慢慢加热,并仔细观察翡翠颜色变化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加温后,翡翠的颜色慢慢发生改变,当其变为猪肝色后,便开始降低炉中温度,这样,冷却后的翡翠就显出红色。为了使红色鲜艳,可将翡翠浸泡在漂白水中数小时,使致色物质更加充分的氧化而呈现红色。过去焗色翡翠属于C货,新的国标将其归为优化处理。
辐照改色:是用珈玛射线或高速粒子为辐射源,轰击低中档翡翠,使其颜色变深、变好,如变成褐色、绿色或紫色。辐照产生的颜色常常色斑状,不均匀。
C货的鉴定特征
C货是人工致色、染色的产物,因此我们识别翡翠C货时,重点在“颜色”二字上下功夫,对颜色作出认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
C货有如下特征:
1)第一眼观察就觉得颜色夸张,不正,不自然。
2)对着灯光,在透射灯光下观察,或在放大镜、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颜色不是在硬玉晶体内部分布,而是附着在硬玉矿物的外表、或是堆积,附着在翡翠的微隙间,常呈网状,团块状分布,没有色根。
3)翡翠C货其表面颜色比较浓厚,越往内越觉得浅淡,或在玉件的裂綹处、组织粗糙处,颜色明显加深或堆积。
4)用无机鉻盐染制的翡翠,在白炽灯强光下使用查尔斯滤色镜观察,翡翠C货的绿色会变为淡红、粉红、棕红或无色。
5)辐照改色的翡翠,在镜下或灯下观察可发现翡翠的绿色围绕在表面,呈环带状或斑块状分布,这种C货翡翠在查尔斯滤色镜下变为紫红色,加盐酸或用火烤可使其褪色。
6)区分天然的红色翡翠和焗色的红色翡翠难度较大,因两者的红色都是由硬玉中微量的铁离子所致,只是天然的红色翡翠透明度较好,红色部位光泽较强,显得有“灵”气,而焗色的颜色红得呆板,厚重而均匀,这是因为天然的致色过程是在大自然中缓慢形成,而人工焗色则是在短时间内急剧变化而成。
7)在染色翡翠表面滴几滴稀盐酸,或用棉球占“去字灵”擦洗C货翡翠,其绿色或紫色即被去除或褪色(但焗色、辐照致色的翡翠C货用此法无效),而棉球会变成蔚蓝色;将染色翡翠放入80-100度中的水中浸泡10个小时以上,水会被染绿,但高质量的染色翡翠不会污染棉球和水。
现在市场中常见一种在抛光过程中,用绿色的抛光粉致色的翡翠C货。它的制作是选择结构疏松、粗糙的天然翡翠,在抛光过程中使粘度很小的色粉沿玉件的孔隙、缝隙渗入,改善了翡翠饰品的颜色,在灯下凭肉眼看出绿色的粉粒在玉件结构疏松处堆积等现象,这种C货,以手镯和小挂件为多,应引起人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