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3日,一个汇聚着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的盛大仪式在天坛祈年殿前举行。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先生和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先生打开雕有长城和天坛图案的紫檀宝盝,取出一方晶莹剔透的中国印章——“北京奥运徽宝”,饱蘸红色印泥,在宣纸上郑重地盖下印记。奥林匹克史上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正式向全球发布!北京日报的记者在报道中指出:“人们在赞赏奥运会徽精美设计的同时,也惊叹这方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的‘奥运徽宝’那别具一格的创意和精湛的艺术。”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体育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体育现象,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宏大的社会文化现象,她所促进的跨民族、跨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融,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一个标志。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为实现把现代奥运会办成一个神圣的体育圣坛,办成一个与多种文化形式和谐融汇的盛大文化节日这一目标,强调现代奥运会应体现出美和尊严。他指出:“任何一个研究过古奥运会的人都会发现其深远影响的两个基本原因是美和尊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奥运会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恢宏庄严、华彩凝重的传统仪式,奥林匹克仪式是奥林匹克文化传统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组成部分。会徽发布、火炬传递和开幕式并称为奥运会三大盛事和文化节日。从2002年7月2日到2003年3月28日历经九个月,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方案终于获得了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批准。北京市政府和奥委会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这枚万众瞩目、翘首盼望的最具中国特色的会徽要以最具中国文化的方式,在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的地方,用中国人最热烈的形式隆重推出,作为北京奥运会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的一份珍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先生提出了最初的创意,要为会徽发布仪式设计制作一件核心的纪念品,一件国家级的礼品。这件纪念品,一要体现中国特色,二要独具匠心,三要文化底蕴厚重,四要与奥运精神相结合,反映中国人民企盼奥运的意愿,五要与即将发布的会徽完美结合。
一、“北京奥运徽宝”彰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大家所看到的“徽宝”是由玉玺、宝盝、钤册、锦盒组成,她浑厚古拙、隽秀内敛。从形式、造型、纹样到工艺、材质都可以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找到渊源,大多数是中国所特有的,堪称独一无二的。比如可以冠以“中国”名称的中国印、中国玉、中国龙、中国结。绵延数千年的传统工艺如玉雕、木雕、绳结、制匣、篆刻。传统材料如和田玉、紫檀木、丝绸、宣纸等。
中国印章从产生到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经历了三、四千年的发展历史。古巴比伦历史上曾在短时期内出现过刻有文字和图形的陶质筒形印章,而后逐渐异化、失落了,而在中国,一脉相承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文化传统,并在与汉文字的发展,绘画、书法、雕刻艺术结合和共进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印章和篆刻艺术,成为在世界范围内一个独特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现象。印玺按其内容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徵信作用,包括帝后宝玺、百官印信、政府各衙门关防印记、功臣铁券以及私人姓名字号、斋馆室名印章等。另一类不具徵信作用,其内容广泛,形式繁多,有各种图(肖)形印、吉语印、格言印、诗词印等。这些印玺有的阳文,有的阴文,质地多样,形制各异,用途不一。这类印玺一般称为闲章。
历史悠久——印章是中国远古锲刻习俗的遗存,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典型的锲刻文献,早期的印章是一种印模,通常记刻某一专用符号、图形、图腾或族徽,按压于陶器或烙印于竹木上,以后古朴的战国古玺,简约的秦代印章,发展到异彩纷呈的明清印钮,连绵数千年,脉络清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行政体制、宫廷政治、文化艺术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明积淀——在公元十一世纪中国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前,刻版印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冶炼、铸造、造纸、制墨等文明技术的发现、发展对印章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期的印章捺印和公元五世纪出现的拓印碑石又是刻版印刷的先驱之一。从印章中我们看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的雏形。
权威象征——具有徵信作用的印玺,至尊至贵者莫过于帝后宝玺。皇帝宝玺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凭证,始于秦始皇的“乘舆六玺”。代表着一种权力和尊严。秦统一中国后,规定了只有皇帝使用的印章才能称为“玺”。秦汉时期以后,随着官印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完善,帝王印章作为官印体系中最高规格的玺印,成为了国家权力的象征。
诚信标志——“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释名 • 释书契》)“印”做为私人交往和官府书信往来的凭证被人们所普遍使用。中国人称印为信,印是诚信的象征。从产生发展至今,印章的最主要功能是作为信验的凭证。中文“印”字是一个象形字,为手拿着符节的意思。符节是古代的一种凭证,《周礼• 地官• 掌节》中说:“门关用符节”。印是一种授予,也是一种职责;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约定;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承诺。
“北京奥运徽宝”设计依据的原型印章是清朝乾隆皇帝定制的二十五方御用宝玺中的“奉天之宝”,这方宝玺为碧玉质,蟠龙钮。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吉祥文化中代表最高祥瑞的神物,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龙作为一种吉祥装饰意象起源于新旧石器时代交替的中国远古时代,距今8000多年前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陶器残片上分别有浮雕的“龙体”和“龙尾”,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距今7000年的彩陶龙,河南濮阳西水坡距今64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遗址的蚌壳摆塑龙,辽宁丹东后洼距今6000年前的石雕龙蛇,湖北黄梅县焦墩遗址“龙山文化”的多彩河卵石摆塑龙,内蒙古翁牛特旗距今5000多年的玉龙,安徽凌家滩距今5000年的白玉龙等等,分布在前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等各个文化圈,相距千公里以上,却有不约而同的“神龙”创造,其寓意与功能也相同。由此可知,龙从古到今就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吉祥物,并有多源多流,各具独创的装饰特色。龙的形象被描绘成“角似鹿,头似骆,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经过长期演变发展产生了内涵丰富、思想深遂、外形充满力感、动感和美感的中国特有的“龙文化”。“北京奥运徽宝”的主体是采用中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和田玉”制作,著名文物专家杨伯达先生讲“和田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古老奠基石之一”,是“中国众多玉材之精英”,她“造就了东西交流的第一条大动脉——
玉石之路”,是“中国帝王印之中流砥柱”,是“玉德的真正载体”,“不愧为中国艺术的光辉典范”。评价之高,可见一斑。中国玉器以其8000多年的历史,与中国的丝绸、瓷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世界上以“东方艺术之瑰宝”的美称而享有很高的盛誉。
在这方“徽宝”上,按照传统定式,系结了一个印绶。绶带是古人佩印挂玉的工具,有着极强的功能性,与佩饰结合显示身份、地位。它来自于中国历史悠久的绳结文化。说起绳结历史,要比中国文字的历史还早,所谓“结绳记事”便是。“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汉郑玄《周易注释》),在远古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到了文字出现之后,绳结就逐渐脱离了记事的功能,成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间工艺流传至今。
二、“北京奥运徽宝”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她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印章文化、龙文化、玉文化、结文化,向世界彰显一个独一无二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经百年,中华民族历尽沧桑。百年奥运,中华圆梦。中国人民企盼奥运,希望用最高的规格、最好的祝愿、最热烈的仪式来迎接奥运。2008年奥运会得民心,顺民意,受到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支持,这与中国历史上“康乾盛世”中“印信”的最高等级 “奉天之宝”玉玺“顺应天意”的昭示、祈望、吉祥祝福的含义相吻合,通过这种文化隐喻,表达了我们的一种心愿。印钮采用蟠龙造型,形式含蓄内敛,浑厚大器,有别于其他形式较为张扬的龙。他安详中不缺昂扬之神,沉稳中不少蓬勃之气。构形稳固,有“和平”、“团结”之意,反映出奥运大家庭成员间的团结和参与体育竞赛的运动员之间的团结,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团结宽容、与天和谐、勤奋向上的本质性格。
用和田玉作为这方“徽宝”的主体材料,使中华民族璀璨玉文化在与奥林匹克文化艺术的结合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开发利用
玉石的历史悠久,以玉器为主要载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玉文化,《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如其玉”,是说君子象玉那样温文而纯洁。玉本是大自然的结晶,它吸收了自然界的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超越其自然属性被人格化、道德化,造化出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的丰富内涵。春秋早期,管仲提出玉有“九德”。春秋晚期孔子归纳出玉有“十一德”,他认为玉的贵重,不只是物以稀为贵,更重要的是由于“君子比德于玉”,具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的美德,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道:“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这“五德”蕴含在和田玉的特性中。和田玉光泽滋润,常带有油脂感的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没有寒感,即所谓“润泽以温”;其通常是表里如一,即外部纹理所见,与内部质量变化不太大,少有翡翠的风险性,此所谓“鳃理自外,可以知中”;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很远都可以所得见,此即“其声舒扬,专以远闻”;质地细腻致密,韧度极高,硬度也强,称之“不挠而折”;它的断口为片状,虽有棱角,却不锋利,即所谓“锐廉而不忮”。我们从中国和田美玉的这些人格化的德行中看到了与奥林匹克运动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品质和精神文化,它赋予的新的含义是:
取玉之仁,润泽而温。代表奥运精神之和平团结;取玉之义,表里如一,代表奥运精神之博大包容;取玉之智,锐意进取,代表奥运精神之创新进步;取玉之勇,勇往直前,代表奥运精神之顽强拼搏;取玉之洁,纤尘拂污,代表奥运精神之高尚纯洁。
结绳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深刻的文化涵义,今绶带所系之宝玺为彰显奥运精神,弘扬中国文化之物,故设计成子母结,母结为真丝回龙穗,五个子结分别用蓝、黑、红、黄、绿奥运五色丝带编织,象征奥运大家庭团结一心,共同谱写奥运新篇章。绶带自钮孔中穿出,打一个同心结,意为同心同德。锦盒选取真丝织锦面料木胎裱制,结扣采用真皮和紫檀木设计成一个传统的握手扣,象征着奥林匹克大家庭真心实意的合作与友谊。真丝面料上的图案为宝相花,宝相花又名“宝仙花”,相传它是一种寓有“宝”和“仙”之意的花形。盛行于隋唐,发展于以后各个时代,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艺术形象。它综合融汇了牡丹、荷花、菊花、石榴等诸多花美的成分、特点,重新创作组合的新花形。蕴含富丽、珍贵、吉祥之意。收藏“徽宝”的宝盝采用紫檀木满浮雕制作。
设计赋予了“北京奥运徽宝”丰富的寓意:
——徽宝边长112毫米,表示从1896年到2008年,现代奥运走过112历史;
——章台高29毫米,代表第29届奥运会;
——宝纽高96毫米,象征着中国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徽宝通高13厘米,代表中国13亿人民心向奥运;
——宝盝盖高200.8毫米,寓意2008年北京奥运会;
——宝盝座高56毫米,每一边由14个宝相花瓣组成,4面共56个花瓣,代表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宝盝顶面是天坛浮雕图案,代表北京;——宝盝四面是相连的长城浮雕图案,代表中国。
一方古老的“印信”作为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载体,实现了一个完美的结合。她代表着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大家庭对于中国、对于北京的信任与委托,也代表有着数千年诚信传统的中国和北京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息息相通。中国文化连绵五千年,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中唯一没有失落的文化,古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被摧毁。古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的占领而希腊化,古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南侵而中断。无论是汉族人的执政,还是游牧人入主,中华民族都以其强大的同化力和凝聚力维持着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2008年,中国北京举办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次伟大的握手,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雄伟交汇,当奥林匹克精神照亮这个焕发着青春的东方文明古国时,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化也将为奥林匹克运动撰写新的历史篇章。
——古代奥运会创造了“神圣休战”。在奥林匹亚宙斯神庙前,古希腊人点燃了圣火,奔赴各个城邦,传谕“神圣休战”,体现了渴望和平的意愿。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方块字“武”字拆开是“止”与“戈”,即“止戈为武”,代表了中国人对和平的理解。
——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
——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仁”、“爱”的思想。“仁者,爱人”,倡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家创史人墨子提出“兼爱”,“爱人之国如爱其国,爱人之家如爱其家,爱人之身如爱其身”。由仁民到爱物,将诚心仁念施及宇宙大地、自然万物。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和平,这种“和爱”思想,为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平等对话,和谐共存,提供了哲学基础。
——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强调文化与文明间的多元共存、包容、和谐与和平共处。使不同种族文化,不同语言文字,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欢聚一堂,互相欣赏,互相交流,增进了解,促进融合。中华文化包含着宽容大度的精神。中华民族在其长期的形成发展中,以中原汉民族为主体,海纳包容了众多的少数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发展,形成了现在56个民族的大家庭。产生了“亲仁善邻,顺俗施化,怀德修远、协和万邦”的原则,它体现了“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和合哲学思想。
——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多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天地之间人为贵”,《尚书》中就有“重我民”、“唯民之承”、“施实德于民”的记述,在人与神之间,与西方古典文化的神本主义不同,坚持以人为本位,“重人伦远鬼神”。“顺天应物,天人和谐”是中国传统的又一个基本精神,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天人合一”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共生共存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体育受儒家文化影响,追求以“人为核心”,培养人的和谐精神,强调养身健体,同时具有明显的“仁”学色彩,如“习武之人,义字当头”以及“谦虚恭敬”、“侠肝义胆”等等。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格言。它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顾拜旦指出:“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种文化精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最早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这两部儒家典籍里充满着勤勉稳健,勇猛深沉的前进气息。《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将身体与精神的各种品质融合于一个均衡的整体中。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以德和人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
“人文奥运”在英文中对译为“Culture Olympics”,意思是“文化的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将是文化交流的奥运会,是起源于西方文明的奥林匹克文化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之间的交流盛会,也是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盛会。当我们曾经在多伦多,在悉尼看到邀请来的土著居民在更象是表演的展示中彰显其文化传统时,我们不能不为中华民族那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而动容。
公元2003年8月3日,一个隆重的仪式,一个盛大的节日,一个天人合一的圣坛,一个承载着古老文明优秀传统的“印信”,一个充满东方神韵的中国印,与奥运五环一起,向全世界展现了奥林匹克主义和平、和谐、和爱、和美的新境界,向世人昭示着一个“天意”——北京2008年奥运会一定能够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