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翡翠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
是先有矿主,石料商,加工商,销售商。 后有专业学习地质的专家,教授,研究人员。
自1983年,欧阳秋眉对翡翠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外,才引起大家的重视。
在那之前,翡翠的命名,和定义,都是由这些行业内的人员来命名的。 所以,老坑的定义,才会得这么变来换去的。 也才会出现那些“玻璃种”“冰种”“糯种”“豆种”以及“菠菜绿”“湖水绿”。。等等。。。这样的参考大自然中外表相似的物质来命名的情况。
复杂地说,有三个说法:
1、最早是根据开挖的矿场的年代早晚来命名的,开挖得早的矿坑里挖出来的石头,就叫“老坑”
2、后来老矿场挖完了,新开矿场也越开越多了。。不好用这个词定义命名了。就给了它新的含义:用来专指品相能够达到“玻璃种正阳绿”的超高档翡翠。
这个阶段供的货,大多去了港台,那里的富婆有钱,那个时间段,大陆正忙得斗私批修呢,没有人消费这些个。
3、后来“玻璃种正阳绿”的翡翠也越来越少见了。。。于是,就给予它新的定义了:种质超细,刚性足,肉眼看不到结晶的翡翠。
"刚性足",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是看过这类货品的人,很难理解。
慢慢来吧。。接触过了,就好理解了。 相当于你给一个盲人解释:红颜色和白颜色有什么不同。。。可能你讲到口干舌燥,对方也没有理解。而你给明眼人看一眼两种颜色,对方立即就能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