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1  /  1  页   1 跳转

精英生活

superbug
头像
离线 组别:珠宝学徒
1900.2 个金币
积分962
帖子 525      精华:2
喜欢的明星:没有
注册时间 2008-11-03
发表于 2012-01-29 02:46 只看楼主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茶有“仙气”。


  比如黄山毛峰的故事是这样,明朝天启年间有一位县令名叫熊开元,春游来到黄山云谷寺。寺中长老献上一种芽如白毫底托黄叶的好茶,以黄山泉注水冲泡,不仅茶的色、香、味无与伦比,而且会在茶的变化升腾时,在空中出现白莲奇景,长老说这是当年神农尝百草中毒,茗茶仙子和黄山山神以茶解救,神农氏为感谢他们留下的莲花神座,服此茶会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熊开元后来也到云谷寺做了和尚,终日与毛峰茶、山泉水及禅房道友相伴。
  又比如武夷山的大红袍,有的说是在一个灾荒年月里,武夷山中好心的勤婆婆救了一位老神仙,神仙老头儿在地上插了一把拐杖,变成了茶树。皇帝把茶树挖了栽进宫去,仙茶又拔地而起,凌空飞腾回到了武夷山,那红艳的叶子是天上飘来的彩云,是茶仙身上的袍服。也有的说是皇后娘娘用这茶治好了病,所以皇帝以大红袍赐封三棵茶树而来。

  似乎每种名茶的来历都有一段传奇,与山水相关,与中国人的品格相关,茶的自然功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五行协调”以及儒家的“情景合一”、中庸、内省相合,茶从饮品逐渐成为雅玩、成为志向、成为精神、成为文化。

  在中国传统中,物质生活渗透文化精神很常见,但像茶文化这般完整而又深沉的内容形式,却并不多见。
superbug
头像
离线 组别:珠宝学徒
1900.2 个金币
积分962
帖子 525      精华:2
喜欢的明星:没有
注册时间 2008-11-03
发表于 2012-01-29 02:47 只看楼主






《品茶》,明,陈洪绶。
  
  茶典
  茶源
  茶从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就挽救了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炎黄二帝中炎帝的性命。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通茶)而解之。”神农即炎帝,农业与中医的缔造者,茶一开始是被作为解毒的药物使用的。
  饮茶的正式记载见于汉代。《华阳国志》载:“自西汉至晋,二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武阳皆出名茶。”茶在这一时期被大量饮用有两个条件。第一,由于秦统一全国,随着交通发展,滇蜀之茶已从西南走向中原。第二,此时茶已经从原生树采摘发展到大量人工种植。
  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喜好饮茶的大多是文化人。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扬雄,这两位汉赋大家都是中国早期的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扬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物,一个从文字语言角度谈到茶。故陆羽写《茶经》时也说历代饮茶名家“汉有扬雄、司马相如”。从汉代考古看,西汉时,贵族饮茶已成时尚,东汉可能更普遍些。东汉名士葛玄曾在宜兴“植茶之圃”,汉王也曾“课童艺茶”。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便更经常了。蜀国为产茶之地,流传着许多诸葛亮与茶的传说,滇南六大茶山及西双版纳南糯山有许多大茶树,当地百姓相传为孔明南征时所载,被称为“孔明树”。
  茶与文化相关的又一方面在于它的产生起初就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晋书》载,贵族聚敛成风,官吏乃至士人以夸豪斗富为美,“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贵族子弟以赌博为事,一掷百万输赢,南朝梁武帝号称“节俭”,其弟萧弘却奢靡无度,库内皆珍宝绮罗,还有三十间仓库专门用来储存钱币。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 “养廉”的问题,《茶经》和《晋书》都提到了一个故事:东晋时,陆纳任吴兴太守,将军谢安欲到陆府拜访。陆纳的侄子陆椒见叔叔无所准备,便自作主张准备了一桌可供十来个人的酒馔。谢安到来,陆纳仅以几盘果品和茶水招待,陆椒怕怠慢了贵客,忙命人把早已备下的酒馔搬上来。客人走后,陆纳大怒,说:你不能为我增添光彩也就罢了,怎么还如此奢侈,玷污我一贯清操绝俗的素业,当下把侄子打了四十大板。
  与陆纳同时代的桓温也主张以茶代酒,桓温曾率兵伐蜀,灭成汉,因而威名大振,他常以简朴示人,“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南北朝时的南齐世祖武皇帝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是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灵位上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饮即可,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以茶为祭品大概也是从此时开始的。
  成典
  唐代,在这样一个光辉的时期,一个与茶有关的人物不得不提—— 陆羽,民间的茶神、茶圣、茶仙。历史上的茶人,无论文人、释道、达官贵胄乃至皇帝,无不尊陆羽之名,中国茶文化的基本轮廓也在陆羽的《茶经》问世后方成定局。
  陆羽,字鸿渐,字季疵,自号桑苧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陆羽是个弃儿,自幼无父母抚养,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陆羽自幼得其教诲,深明佛理。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不过,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所以在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
  天宝五年,陆羽为竟陵太守李齐物赏识,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后与礼部员外崔国辅结为忘年之交,得以增长学问。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暴发,二十四岁的陆羽随着逃亡的难民流落湖州。湖州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里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资料,结识了著名的诗僧、茶僧皎然,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陆羽在茶乡生活,所交又多诗人,艺术熏陶和江南山水使陆羽自然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构成他后来《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格调。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定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本茶学专著。
  为潜心研究写作,陆羽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上元初结庐于湖州苕溪,经过一年时间,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初稿,陆羽时年二十八岁。公元763年,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做了一次修改。大历九年(774年),湖州刺史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趁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的全部著作,前后历时十几年。
  《茶经》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文化创造,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自成格局又清新无比的新的文化形式。它的问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陆羽之名亦因而传布。
  陆羽一生无心仕宦富贵,一生所交者多诗人、僧侣、隐士与高贤,所以他的茶道思想中吸收了许多佛家原理,也将道家八卦及阴阳之说融入其中。他所结交的诗人多崇尚自然美学,这对他在《茶经》中创造美学意境大有影响。与颜真卿、皎然的交友也使陆羽加深儒理修识,对在《茶经》中以中庸思想提携茶之文化精神甚有助益。
  陆羽的《茶经》是对整个中唐以前茶文化发展的总结,陆羽之后,唐人又发展了《茶经》的精神。《十六汤品》从煮茶的时间、器具、燃料方面讲求如何保持茶汤的品质。《煎茶水记》对于天下适于煎茶的江、泉、潭、湖、井的水质加以评定,列出天下二十名水序列,使茶学中的天、地、人的关系更加鲜明。
superbug
头像
离线 组别:珠宝学徒
1900.2 个金币
积分962
帖子 525      精华:2
喜欢的明星:没有
注册时间 2008-11-03
发表于 2012-01-29 02:47 只看楼主




《事茗图》,明,唐寅。




  繁盛
  从五代到宋辽金,从全中国看来是南北民族大融合,北方社会向中原看齐的时期。辽与北宋对峙,金与南宋对抗,宋朝虽然军事上频频吃败仗,但经济文化仍然相当繁荣,茶文化在这种民族交融、思想撞击的时代得到了发展,向上下两层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
  后人提起宋代茶艺,必从贡茶说起。茶作为清俭之物,当民间开始饮用时,宫廷虽偶尔为之,却没有十分重视。唐代已有贡茶,卢仝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陆羽也谈到过王公贵族之家饮茶必二十四器皆备,而且要金玉具器的情形。唐朝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宋朝则一建立就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宋太祖本人有饮茶癖好,也开辟了宫廷饮茶的新时期。宋徽宗曾亲自作《大观茶论》,将茶文化演化成宫廷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皇帝饮茶自然要显示自己高于一切的至尊地位,于是贡茶花样翻新,频出绝品,使茶品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特殊艺术。
  宋代贡茶从南唐北苑开始,北苑山水奇秀,多寺院名胜,又产好茶,故自南唐便为造茶之地。唐代的饼茶较为粗糙,中间做眼以穿茶饼,看来并不雅观,所以南唐开始制作去掉穿眼的茶饼,并附以腊面,使之光泽悦目。宋太宗太平兴国年初,朝廷开始派贡茶使到北苑督造团茶,为区别于民间所用,特颁制龙凤图案的模型,因此有了龙团、凤饼。
  龙团、凤饼将茶本身大为艺术化,制造这种茶有专门的模型,刻有龙凤图案。压入模型称“制銙”,有方形、有花銙,有大龙銙、小龙銙等许多名目。制造这些茶程序极为复杂,采摘茶叶需在谷雨前,且要在清晨不见朝日。然后精心拣取,在经过蒸、榨,又研成茶末,最后制茶成饼,过黄焙干,使色泽光莹。制好的茶分为十纲,精心包装,然后入贡。
  宋朝贡茶不只龙凤茶,还有所谓京挺的乳、白乳头、金腊面、骨头、次骨等。龙茶供皇帝、亲王、长公主,凤茶供学士、将帅,的乳赐舍人、近臣,白乳供馆阁。宋代宫廷茶文化的另一种表现是在朝仪中加进了茶礼。如朝廷春秋大宴,皇帝面前要设茶床,皇帝出巡,所过之地赐父老绫袍、茶、帛,所过寺观赐僧道茶、帛。皇帝视察国子监,要对学官、学生赐茶。接待北朝契丹使臣,亦赐茶,契丹使者辞行,宴会上有赐茶酒之礼。宋朝在贵族婚礼中也引入了茶仪,这使饮茶上升到了更高的地位。
  另一方面,斗茶在此时也大为风行。宋徽宗所作《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匡策之精,争鉴别裁之。”说的就是文人们斗茶的情景。民间斗茶也称“茗战”,最早由贡茶之地——建安兴起。建安北苑诸山,官私茶焙之数达一千三百三十六,制茶者造出茶来,自然要比较高下,于是相聚品评。饮茶既为朝廷提倡,全国产量又大为增加,斗茶便从制茶者间走入卖茶者当中。宋人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描写的市井斗茶中,有老人、有妇女、有儿童,也有挑夫贩夫。斗茶者携有全套的器具,一边品尝一边夸耀自己的茶品。文人们也在书斋里、亭园中以茶较量,最后终于皇帝也加入斗茶行列,宋徽宗赵佶亲自与群臣斗茶,把大家都斗败了才痛快。
  斗茶之风对促进茶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宋代制茶比唐人要精,改唐人的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唐人将茶直接置釜中煮,通过煮茶、救沸、育华产生饽沫以观其变化。宋人是将团茶碾碎,置碗中,以不老不嫩的滚水冲进去,但不像现代等其自然挥发,而是以“茶筅”充分打击、搅拌、使茶均匀地混合,成为乳状茶液,表面呈现极小的白色泡沫,宛如百花布满碗面,称为乳聚面,不易见到茶末和水离散的痕迹。如开始茶与水分离,称“云脚散”。由于茶液极为浓,拂击愈有力,茶汤便如胶乳一般“咬盏”。乳面不易云脚散,又要咬盏,才是最好的茶汤,斗茶便以此评定胜负。
  茶艺的第二项改进,是讲色香味的统一。宋人尚白茶,乳面如潘潘积雪,由此产生对盏的要求,以青、黑之磁为最好。另外唐代饮茶多加盐以改变茶之苦涩,增其甜度,宋代不加盐,以免云脚散。
  宋人对于茶艺的又一贡献是真正将茶与艺术融为一体。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是著名文人,更加快了这种交融。徐铉、王禹偁、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往往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茶的文化内涵得以扩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联的部分。
  宋代贡茶虽然有名,但真正引领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然是文人。





《品茶》,明,陈洪绶。




  融俗
  元代的统治者是马上民族,金戈铁马,弯弓射雕才是其最爱,中原的文化在此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北方民族虽嗜茶如命,但主要是出于生活需要,从文化上对品茶煮茗之事没有多大兴趣,对宋人繁琐的茶艺更不耐烦。文人们面临故国残破,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茗事表现风流倜傥之意,而希望由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种不同的潮流,都注定使茶艺回归简朴。元朝到明朝的茶文化进入沉寂期,形式也大体相近,茶艺日渐简约化,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茶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被称作“苦节君”。
  一直到晚明清初,精细的茶文化才又再次出现,但因文人界对时局的无何奈何,茶风已经趋向细弱。这一时期的茶人特别讲究茶汤之美,说:“茶即道”,物神合一。讲与世无争,饮茶也一团和气,各人对茶的观点不一致也付之一笑。许多茶人不仅效仿陆羽入山访茶,也自筑植茶小园,饮茶茶寮。这些人对茶的产地、滋味、水的高下辨别极精,在茶道哲学上也倾向唯美主义,对茶具的精致化有很大促进。明人大多推崇产于宜兴、长兴的罗芥茶,宜兴的陶质茶器便因之身价大起,一把好宜兴壶时值五六两金子。器具精美,物品更要精,除选茶外,对水的要求也极高,文人崇尚的是惠山泉水,许多人把惠山水装罐长途运输,带在身边。也有人组织运水,月运一次,每月上旬收银子。
  最大的变化是饮茶的环境。这时茶人大多把室外饮茶搬到室内。陆树声所作《茶寮记》便是典型。他主张园居小寮,禅栖其中,中设茶社,备一切烹煮器具,烹茶童子。茶人不再去大自然寻求契合,因茶本身就含着道,就不必去自然中寻找了。所以,茶友必然是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人越少越好。说独饮得神,二客为胜,三四为趣,五六曰泛,七八人一起饮茶就是讨施舍了。所以有许多“易饮”,“不易饮”的讲究。
  另一方面,从元代起,茶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大为紧密,杂剧中常说的“早晨开门七样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便体现了茶的伦常日用。以北京为例,清末民初茶馆遍于全城,有专供商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有饮茶兼品尝食品的贰浑铺,有说书曲艺的书茶馆,有容纳三教九流的大茶馆,也有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茶作为人际交往的手段,通过茶馆发挥了出来。民国之后,来茶馆喝茶的散客越来越少,许多茶馆改为戏园,并且成为第一批容许女子参加的社交场合,所以民初北平许多叫“茶园”的地方,实际上已经是戏园。茶园里,既供茶,也供应花生、瓜子、糖果,同时有小戏台,人们来到茶园寻找友情、互助,老舍先生的《茶馆》便反映了北京茶馆的一个侧面。
  清末民初,饮茶已经不限于有闲阶层的雅事,民间饮茶也开始讲究趣味和技艺。世家大族以茶待客,讲三道茶:一杯接风,二杯畅谈,三杯送客。文人家居,茶成为家人间抚琴读诗的助兴之物。出外野游,约了好友提了茶炉于郊野品茶也是一种乐趣。京师盖碗茶、福建功夫茶等百姓茶事也大为兴起。茶已不独为艺,而是融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到上世纪初,中国茶已经更加广泛地为世界各国所知,中国的饮茶礼仪也逐渐传至西方,走向世界。
  本纪 
  茶经
  茶艺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
  ——《茶疏》作者:许次纾
  品茶要先“择器”,讲究壶与杯的古朴或是雅致,壶形特异,要有美韵。杯要小巧,以为品味。早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包括熟盂、碗、畚、扎、涤方、渣方等等。宋代茶艺体现礼学,器具亦不例外。碎茶的木槌称为“木侍制”,茶碾叫做“金法曹”,罗合称作“罗枢密”,茶磨称“石转运”,连擦拭器具的手巾也有头衔,叫“司职方”。清代京师皆重盖碗茶,茶杯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称三才碗。即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谓之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宇宙,小天地,包含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有的连同茶托为十二式,也有的十二碗加十二托,为二十四式。作为茶具重要代表的紫砂壶古朴自然,娴静有致,紫砂的色泽加上艺术家的塑造,给人以温和敦厚,静穆苍老之感,对于储之较长的茶汤亦无熟烂气,无土气,不夺香,泡茶不失厚味,甚至注茶越宿,暑月不馊。
  水之于茶同样重要。自古以来,著名茶人无不精于水的鉴别。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清人张大复甚至把水放在茶品之上,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在陆羽对水的要求中,首先要远市井,重活水,故山中乳泉,江中清流为佳。而沟谷之中,水流不畅,又在炎夏者,也不宜饮。
  特别好茶的乾隆皇帝曾游历南北名山大川,每次出行常令人特制银质小斗,严格称量每斗水的不同重量。最后得出结果北京西郊玉泉山和塞外伊逊河水质最轻,皆斗重一两,而雪水则轻于玉泉山水,只是难得,遂将玉泉山称为“天下第一泉”。其实被人称为“天下第一泉”的何止玉泉山,《煎茶水记》记载,陆羽所认定的“天下第一泉”是江西庐山的谷帘水。云南安宁碧玉泉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认为是“天下第一泉”,奇石沉水,景奇水甘。《老残游记》中所赞美过的济南趵突泉,也被宋代曾巩盛赞其味,故也被世人称作“天下第一泉”。
  有些茶学家认为,烹茶不一定都取名泉,要因地制宜学会“养水”,如取大江之水,应在上游、中游植被良好幽静之处,于夜半取水,左右旋搅,三日后自缸心轻轻舀入另一空缸,至七、八分即将原缸渣水沉淀皆倾去。如此搅拌、沉淀、取舍三遍,即可备以煎茶了。
  其他取水方法还有很多,有些不过是因人所好,兴之所至,如有茶人取初雪之水、朝露之水、清风细雨中的“无根水”,甚至专于梅林之中取梅瓣积雪,化水之后以罐储之,深埋地下,来年用以烹茶。
最后编辑superbug 最后编辑于 2012-01-29 02:48:58
superbug
头像
离线 组别:珠宝学徒
1900.2 个金币
积分962
帖子 525      精华:2
喜欢的明星:没有
注册时间 2008-11-03
发表于 2012-01-29 02:48 只看楼主


茶道  风能兴火,火能煮水
  ——《茶经》作者:陆羽
  陆羽创中国茶艺,无论形式、器物,首先体现和谐统一。他所做的风炉,形如古鼎,主要运用了《易经》中的三个卦象:坎、离、巽说明煮茶时的自然道理。坎在八卦中为水,离在八卦中为火,巽在八卦中为风。陆羽在三足间设三窗,于炉内设三格,一格书“翟”,翟为火鸟,绘离卦形;一格书坎,绘坎卦图形;一格书“彪”,彪为风兽,然后绘巽卦。表示“风能兴火,火能煮水”,固又在炉足上写:“坎上巽下离资中……体均五行去百疾。”《易经》认为,水火完全背离是“未济”卦,什么也做不成。水火交融为“既济”卦,才能形成成功的条件。天地关系也是如此,天之气向下,地之气向上才能平安吉祥。帝王体察民情,产生“民本”之思,百姓顾全大局。大同世界,万邦和谐,才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中国茶人的茶艺与茶道贯彻的就是这种精神。
  养生
  诸药味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 《本草拾遗》作者:陈藏器
  汉魏时期,人们主要看中茶的药用功能,煮茶时多加入其他药物。《茶经》中引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所罗列的桔梗、贝母、桂、椒、茱萸等药物,都是入茶之物。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里有一句话:“茶为万病之药”,可见茶在本质上就是一味药。
  传统中医学认为,茶的本质属性是寒性,可以使人清醒平和,茶的寒性,更适合精行俭德之人,而茶的味苦入心经,有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泻火通便、健胃消食等作用,还能调节肝肾功能。然而,人的体质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茶的寒性,于是从明清起,中国人开始了对茶本质属性的改造,制造了不同类别的茶。
  绿茶,本性寒,适合体质偏热、胃火盛、精力充沛者用来清火、醒脑、提神,闽南乌龙、台湾乌龙这一作用尤为明显,天热心燥时饮用给人凉爽清新之感;白茶,性寒转凉,大致功效与绿茶相同,越陈越珍贵;黄茶与绿茶的最大区别是口感,绿茶清爽,黄茶醇厚;青茶(乌龙茶)为寒转平,属性变化丰富,由酶促发酵程度的轻重而决定。发酵轻的与绿茶相近,发酵重的与红茶相近;红茶适合胃寒、体弱、年龄偏大者适用,四肢酸懒,手足发凉者饮之尤佳,具有补养气血、解除疲劳、调和脾胃的作用;黑茶为发酵寒转温,去油腻、解肉毒、降血脂,如保存得当,年头越长则口感与疗效越好。
  在以鉴赏为目的时,凡香气纯正、汤色艳亮、滋味甘润醇厚、入口顺滑的都是好茶。以养生为目的时,凡与身体状况相应的茶就是好茶。


大红袍


  列传 
  茶选
  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茶乡,盛产大红袍、水仙、肉桂等武夷岩茶,正山小种、金骏眉等武夷红茶,在元代就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
  武夷山拥有适宜茶叶生长的气候、土壤和自然环境,武夷岩茶(大红袍)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其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成于清初,历史悠久。武夷山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共有10道工序,每道工序对茶的品质都有重要的影响,使其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
  岩茶在古时的定义,当是指生长于武夷山之茶。清代武夷山僧人释超全,县令王梓、陆廷灿,邑人董天工等都有文字记之。且分之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说明当时岩茶概念主要是指生长地。由于采用炒揉焙之制作工艺,岩茶又称为乌龙茶。在当代岩茶明确是指生长于武夷山市内、且用乌龙茶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由此说明不管古今用哪种方法制出的武夷山所产之茶,都有其独特的岩骨风味,尤其是以乌龙茶工艺制出者,更为明显。
  岩茶香气清正幽远,以具花香、果香为佳,杯底香显。茶水色泽清澈鲜丽,多为橙黄,也有金黄;滋味醇厚芬芳,略有苦涩,入口后很快甘甜,齿颊留香,过喉润滑,滞留长久。岩茶品质优次,主要取决于茶水滋味、泡次要 “八泡有余味”,水色淡而味尤存,曰厚;叶底软亮,有部分有红边或红点,即“绿叶红镶边”。武夷岩茶重在吃水,以味取香,因此品评时应以茶水为主。
  在以上岩茶特征中,最为突出、最优异,别于其它乌龙茶的感官味觉概括起来,即是武夷岩茶的“岩韵”,即:茶水厚重润滑,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捷明显,滋味滞留长久。
  武夷星大红袍在2010年马来西亚中国进出口商品展览会茶叶大赛荣获金奖,进一步开拓了东南亚市场,2010年底携手许氏集团进驻美国市场,将武夷茶文化更为广泛地传播开去。
《梅下横琴图》,明,杜堇。
  祁门红茶
  光绪元年,有个黟县人叫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因羡福建红茶畅销利厚,想就地试产红茶,于是在至德县(今池州市东至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效闽红制法,获得成功。次年即到祁门县的历口、闪里设立分茶庄,始制祁红成功。与此同时,当时祁门人胡元龙在祁门南乡贵溪进行“绿改红”,设立“日顺茶厂”试生产红茶也获成功。并取号牌“胡日顺”,从此“祁红”不断扩大生产,形成了我国的重要红茶产区。胡云龙也成为了“祁红”鼻祖。
  祁门地处安徽南端,黄山支脉由东向西环绕,西北有大洪岭和历山,东有楠木岭,南有榉根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平均海拔高度为600米左右,茶园80%左右分布在海拔100—350米的峡谷地带,森林面积占80%以上,早晚温差大,常有云雾缭绕,且日照时间较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祁门红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金毫显露,色泽乌润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似花似蜜似果,且馥郁持久,被誉为“群芳最”,另外国际茶坛将这种独特的地域性香气专门叫做“祁门香” ,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叶底红亮匀整。清饮最能品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
  祥源集团祁红茶叶的生产过程精细:采摘一芽二、三叶的芽叶作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香气透发,然后进行文火烘焙至干。红毛茶制成后,还须进行精制,精制工序复杂花工夫,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而制成。庄晚芳等所著《中国名茶》载:“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祁红是一种出色的名茶。它以条索苗秀的外形,清新持久的甜香,醇和隽厚的滋味,博得世人称赞。特别在英国伦敦市场,祁红被列为茶中‘英豪’,每当祁红新茶上市,人人争相竞购,交口传扬:‘中国的祁门香来了!’诗人说:‘在中国的茶香里,发现了春天的芬芳’。”又载:“祁红向以高香闻名。在国际茶市上,过去只有印度大吉岭的红茶可与它竞争,其他红茶皆望尘莫及。它的香气,国内外茶师称为砂糖香或苹果香,并带有蕴藏的兰花香,香气清高持久,独树一帜,被誉为‘祁门香’。
  竹叶青
  被大诗人李白称为仙山的峨眉山,汇聚了高峻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瑰丽的人文景观,这里湿润多雾,土壤肥沃,林木葱郁,保持着原始的生态自然环境。峨眉山在春秋时代就开始闻名于世,秦汉时期已是道家修身养性的绝妙地方,后来又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自古名山出名茶,唐朝李善在其《文选注》中写道:“峨眉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峨眉山的茶叶在唐时就已入岁贡,宋时因采于瑞雪迎春时节谓之“雪茶”,山上的众僧及山民因其常年生长在云雾之中而习称之为“云雾茶”。历来被好茶者视为茗中上品。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就曾写下“分无玉碗捧峨眉”的千古佳句,道出了他渴望品尝峨眉山茶叶的急迫心情。2006年4月,在富豪云集的摩纳哥,一个来自中国的茶叶品牌站在了Topmarques(世界顶级私人物品展)的舞台上,竹叶青代表着中国品牌,以其浓郁的中国味道引起了众人的追捧。
  “论道竹叶青”,为峨眉山万年寺高山茶园明前所产鲜嫩独芽精制而成,深得峨眉山水之意趣,品之,更能体会“茶禅一味”之要旨,严格遵循论道12法则,经层层历练,500万颗芽芯仅能制得500克成品,因产量有限,故极其珍罕,有液体翡翠之称。 静心、品味“竹叶青”,为峨眉山高山茶区明前所产鲜嫩茶芽精制而成,其形、色、气、质具佳,细细体味,唯觉唇齿留香,神静气宁,实乃茶中珍品。
  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中国人内敛、沉稳的性格,也形成了中国人对奢侈品的独特理解:生活的品味不仅在于细节的雕琢完美,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人们带来极致的内心感悟。融合了儒、释、道诸家精华于一身的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与智慧的一个缩影,而竹叶青的成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了一次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竹叶青“平常心”的品牌主张,逐步深入人心,营造以茶启智的品牌体验氛围,诠释了中国茶道的极致韵味。品茶如品人生,“泡一杯浅绿、泡一杯散淡、泡一杯悠闲”,溶山入水,坐看云起。
  大一品
  广东河源,一个从未下过酸雨的地方,大一品200公顷茶油种植基地就坐落在河源市连平县。
  茶油是南方人祖祖辈辈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食用油,《本草纲目》就有“诸油以此油最为清轻,故诸病不忌”的记载,说的就是茶油。据传,清乾隆南巡至河源,两广总督令其官厨为乾隆烹饪茶油菜肴,乾隆食之称赞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并召其入宫成为御厨,茶油由此盛名远扬。
  河源市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根据当地气候记载,这里年平均气温19.6℃,历史最高温度39.5℃,最低温度为-5.4℃,年平均日照时间1659.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779毫米,当地的气温、光照和降雨量十分适合油茶树的生长。而这里种植油茶的地区都是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地,大部分土壤是PH值在5-6之间的红壤和黄壤,也最适宜油茶树的生长,此外,大一品油茶基地所处的河源市连平县内,由于矿藏多样,土壤中蕴藏丰富的锌、铁等微量元素,丰富的矿产资源赋予了这里的水资源和各类作物极强的生命力,也造就了油茶的绝佳品质。
  大一品茶油产地毗邻香港直饮水源万绿湖,这里有一流的空气、水质和森林。花开时节,漫山遍野的白色油茶花让人如同行走在云山雾海中,油茶园里,间作种植的花生、黄豆、油菜、药材、蔬菜等作物提高着土壤的养分和肥力。鸡鸭家禽穿梭其中,既消灭虫害也疏松表土,十分环保。这一切生态措施都造就了大一品茶油独特的香味。
superbug
头像
离线 组别:珠宝学徒
1900.2 个金币
积分962
帖子 525      精华:2
喜欢的明星:没有
注册时间 2008-11-03
发表于 2012-01-29 02:53 只看楼主


很有意思,大家细细品味吧
dragon77
头像
离线 组别:珠宝小明星
26775.1 个金币
积分6313
帖子 5613      精华:0
喜欢的明星:相信自己
注册时间 2009-02-05
发表于 2012-01-29 16:57


茶是很好的东西,我是每天必泡的!
kuyoo
头像
离线 组别:等待验证会员
20 个金币
积分204
帖子 177      精华:0
喜欢的明星:(无)
注册时间 2011-10-11
发表于 2012-02-03 09:53


陆羽的《茶经》是对整个中唐以前茶文化发展的总结,陆羽之后,唐人又发展了《茶经》的精神。《十六汤品》从煮茶的时间、器具、燃料方面讲求如何保持茶汤的品质。《煎茶水记》对于天下适于煎茶的江、泉、潭、湖、井的水质加以评定,列出天下二十名水序列,使茶学中的天、地、人的关系更加鲜明。
http://zhongyi.sina.com/gmxzd/过敏性紫癜
xingqin321
头像
离线 组别:珠宝小明星
7165.5 个金币
积分5277
帖子 3919      精华:14
喜欢的明星:王力宏
注册时间 2010-07-30
发表于 2012-02-06 08:47


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先泡茶
1  /  1  页   1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