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 风能兴火,火能煮水 ——《茶经》作者:陆羽 陆羽创中国茶艺,无论形式、器物,首先体现和谐统一。他所做的风炉,形如古鼎,主要运用了《易经》中的三个卦象:坎、离、巽说明煮茶时的自然道理。坎在八卦中为水,离在八卦中为火,巽在八卦中为风。陆羽在三足间设三窗,于炉内设三格,一格书“翟”,翟为火鸟,绘离卦形;一格书坎,绘坎卦图形;一格书“彪”,彪为风兽,然后绘巽卦。表示“风能兴火,火能煮水”,固又在炉足上写:“坎上巽下离资中……体均五行去百疾。”《易经》认为,水火完全背离是“未济”卦,什么也做不成。水火交融为“既济”卦,才能形成成功的条件。天地关系也是如此,天之气向下,地之气向上才能平安吉祥。帝王体察民情,产生“民本”之思,百姓顾全大局。大同世界,万邦和谐,才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中国茶人的茶艺与茶道贯彻的就是这种精神。
养生 诸药味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 《本草拾遗》作者:陈藏器 汉魏时期,人们主要看中茶的药用功能,煮茶时多加入其他药物。《茶经》中引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所罗列的桔梗、贝母、桂、椒、茱萸等药物,都是入茶之物。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里有一句话:“茶为万病之药”,可见茶在本质上就是一味药。
传统中医学认为,茶的本质属性是寒性,可以使人清醒平和,茶的寒性,更适合精行俭德之人,而茶的味苦入心经,有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泻火通便、健胃消食等作用,还能调节肝肾功能。然而,人的体质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茶的寒性,于是从明清起,中国人开始了对茶本质属性的改造,制造了不同类别的茶。
绿茶,本性寒,适合体质偏热、胃火盛、精力充沛者用来清火、醒脑、提神,闽南乌龙、台湾乌龙这一作用尤为明显,天热心燥时饮用给人凉爽清新之感;白茶,性寒转凉,大致功效与绿茶相同,越陈越珍贵;黄茶与绿茶的最大区别是口感,绿茶清爽,黄茶醇厚;青茶(乌龙茶)为寒转平,属性变化丰富,由酶促发酵程度的轻重而决定。发酵轻的与绿茶相近,发酵重的与红茶相近;红茶适合胃寒、体弱、年龄偏大者适用,四肢酸懒,手足发凉者饮之尤佳,具有补养气血、解除疲劳、调和脾胃的作用;黑茶为发酵寒转温,去油腻、解肉毒、降血脂,如保存得当,年头越长则口感与疗效越好。
在以鉴赏为目的时,凡香气纯正、汤色艳亮、滋味甘润醇厚、入口顺滑的都是好茶。以养生为目的时,凡与身体状况相应的茶就是好茶。
大红袍
列传 茶选 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茶乡,盛产大红袍、水仙、肉桂等武夷岩茶,正山小种、金骏眉等武夷红茶,在元代就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
武夷山拥有适宜茶叶生长的气候、土壤和自然环境,武夷岩茶(大红袍)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其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成于清初,历史悠久。武夷山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共有10道工序,每道工序对茶的品质都有重要的影响,使其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
岩茶在古时的定义,当是指生长于武夷山之茶。清代武夷山僧人释超全,县令王梓、陆廷灿,邑人董天工等都有文字记之。且分之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说明当时岩茶概念主要是指生长地。由于采用炒揉焙之制作工艺,岩茶又称为乌龙茶。在当代岩茶明确是指生长于武夷山市内、且用乌龙茶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由此说明不管古今用哪种方法制出的武夷山所产之茶,都有其独特的岩骨风味,尤其是以乌龙茶工艺制出者,更为明显。
岩茶香气清正幽远,以具花香、果香为佳,杯底香显。茶水色泽清澈鲜丽,多为橙黄,也有金黄;滋味醇厚芬芳,略有苦涩,入口后很快甘甜,齿颊留香,过喉润滑,滞留长久。岩茶品质优次,主要取决于茶水滋味、泡次要 “八泡有余味”,水色淡而味尤存,曰厚;叶底软亮,有部分有红边或红点,即“绿叶红镶边”。武夷岩茶重在吃水,以味取香,因此品评时应以茶水为主。
在以上岩茶特征中,最为突出、最优异,别于其它乌龙茶的感官味觉概括起来,即是武夷岩茶的“岩韵”,即:茶水厚重润滑,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捷明显,滋味滞留长久。
武夷星大红袍在2010年马来西亚中国进出口商品展览会茶叶大赛荣获金奖,进一步开拓了东南亚市场,2010年底携手许氏集团进驻美国市场,将武夷茶文化更为广泛地传播开去。
《梅下横琴图》,明,杜堇。
祁门红茶 光绪元年,有个黟县人叫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因羡福建红茶畅销利厚,想就地试产红茶,于是在至德县(今池州市东至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效闽红制法,获得成功。次年即到祁门县的历口、闪里设立分茶庄,始制祁红成功。与此同时,当时祁门人胡元龙在祁门南乡贵溪进行“绿改红”,设立“日顺茶厂”试生产红茶也获成功。并取号牌“胡日顺”,从此“祁红”不断扩大生产,形成了我国的重要红茶产区。胡云龙也成为了“祁红”鼻祖。
祁门地处安徽南端,黄山支脉由东向西环绕,西北有大洪岭和历山,东有楠木岭,南有榉根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平均海拔高度为600米左右,茶园80%左右分布在海拔100—350米的峡谷地带,森林面积占80%以上,早晚温差大,常有云雾缭绕,且日照时间较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祁门红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金毫显露,色泽乌润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似花似蜜似果,且馥郁持久,被誉为“群芳最”,另外国际茶坛将这种独特的地域性香气专门叫做“祁门香” ,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叶底红亮匀整。清饮最能品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
祥源集团祁红茶叶的生产过程精细:采摘一芽二、三叶的芽叶作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香气透发,然后进行文火烘焙至干。红毛茶制成后,还须进行精制,精制工序复杂花工夫,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而制成。庄晚芳等所著《中国名茶》载:“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祁红是一种出色的名茶。它以条索苗秀的外形,清新持久的甜香,醇和隽厚的滋味,博得世人称赞。特别在英国伦敦市场,祁红被列为茶中‘英豪’,每当祁红新茶上市,人人争相竞购,交口传扬:‘中国的祁门香来了!’诗人说:‘在中国的茶香里,发现了春天的芬芳’。”又载:“祁红向以高香闻名。在国际茶市上,过去只有印度大吉岭的红茶可与它竞争,其他红茶皆望尘莫及。它的香气,国内外茶师称为砂糖香或苹果香,并带有蕴藏的兰花香,香气清高持久,独树一帜,被誉为‘祁门香’。
竹叶青 被大诗人李白称为仙山的峨眉山,汇聚了高峻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瑰丽的人文景观,这里湿润多雾,土壤肥沃,林木葱郁,保持着原始的生态自然环境。峨眉山在春秋时代就开始闻名于世,秦汉时期已是道家修身养性的绝妙地方,后来又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自古名山出名茶,唐朝李善在其《文选注》中写道:“峨眉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峨眉山的茶叶在唐时就已入岁贡,宋时因采于瑞雪迎春时节谓之“雪茶”,山上的众僧及山民因其常年生长在云雾之中而习称之为“云雾茶”。历来被好茶者视为茗中上品。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就曾写下“分无玉碗捧峨眉”的千古佳句,道出了他渴望品尝峨眉山茶叶的急迫心情。2006年4月,在富豪云集的摩纳哥,一个来自中国的茶叶品牌站在了Topmarques(世界顶级私人物品展)的舞台上,竹叶青代表着中国品牌,以其浓郁的中国味道引起了众人的追捧。
“论道竹叶青”,为峨眉山万年寺高山茶园明前所产鲜嫩独芽精制而成,深得峨眉山水之意趣,品之,更能体会“茶禅一味”之要旨,严格遵循论道12法则,经层层历练,500万颗芽芯仅能制得500克成品,因产量有限,故极其珍罕,有液体翡翠之称。 静心、品味“竹叶青”,为峨眉山高山茶区明前所产鲜嫩茶芽精制而成,其形、色、气、质具佳,细细体味,唯觉唇齿留香,神静气宁,实乃茶中珍品。
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中国人内敛、沉稳的性格,也形成了中国人对奢侈品的独特理解:生活的品味不仅在于细节的雕琢完美,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人们带来极致的内心感悟。融合了儒、释、道诸家精华于一身的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与智慧的一个缩影,而竹叶青的成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了一次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竹叶青“平常心”的品牌主张,逐步深入人心,营造以茶启智的品牌体验氛围,诠释了中国茶道的极致韵味。品茶如品人生,“泡一杯浅绿、泡一杯散淡、泡一杯悠闲”,溶山入水,坐看云起。
大一品 广东河源,一个从未下过酸雨的地方,大一品200公顷茶油种植基地就坐落在河源市连平县。
茶油是南方人祖祖辈辈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食用油,《本草纲目》就有“诸油以此油最为清轻,故诸病不忌”的记载,说的就是茶油。据传,清乾隆南巡至河源,两广总督令其官厨为乾隆烹饪茶油菜肴,乾隆食之称赞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并召其入宫成为御厨,茶油由此盛名远扬。
河源市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根据当地气候记载,这里年平均气温19.6℃,历史最高温度39.5℃,最低温度为-5.4℃,年平均日照时间1659.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779毫米,当地的气温、光照和降雨量十分适合油茶树的生长。而这里种植油茶的地区都是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地,大部分土壤是PH值在5-6之间的红壤和黄壤,也最适宜油茶树的生长,此外,大一品油茶基地所处的河源市连平县内,由于矿藏多样,土壤中蕴藏丰富的锌、铁等微量元素,丰富的矿产资源赋予了这里的水资源和各类作物极强的生命力,也造就了油茶的绝佳品质。
大一品茶油产地毗邻香港直饮水源万绿湖,这里有一流的空气、水质和森林。花开时节,漫山遍野的白色油茶花让人如同行走在云山雾海中,油茶园里,间作种植的花生、黄豆、油菜、药材、蔬菜等作物提高着土壤的养分和肥力。鸡鸭家禽穿梭其中,既消灭虫害也疏松表土,十分环保。这一切生态措施都造就了大一品茶油独特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