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献璞,志在必得。和氏献璞出于感性体验,自信中充满执着。《韩非子·和氏》载:“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献之厉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以和氏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氏乃抱其璞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焉,遂名曰‘和氏之璧’。” 相如护璧,大智大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换璧。赵使蔺相如奉璧入秦,并表示:“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相如入秦后,奉璧于秦王,见其无意偿赵城,乃谓秦王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秦王遂授璧相如。相如持璧却立,怒发冲冠,倚柱责秦,欲以璧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不敢强逼。相如托辞斋戒,暗中派人持璧归赵,秦不予赵城,赵亦不予秦璧。看,这和氏璧先后演绎出两则惊心动魄的故事,千古传为佳话。 子罕却玉,洁身不染。对于玉这奇珍瑰宝,可以说是人人喜欢。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那些清廉而不枉取者,也史不绝书。据《左传》载:宋人得到了一块美玉,便献给官位显赫的子罕,子罕不仅不爱,还对献玉者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美玉为宝。若是把玉送给了我,咱们二人都失去了‘宝’,我看还是彼此各有其‘宝’为好。”这一故事一经传开,遂成千古贤者的佳话。 种石获玉,兼得美女。《搜神记》卷十一载:杨公伯雍,为人至孝,父母亡故葬无终山,守墓山上。山高八十里,无水,伯雍于山下汲水作义浆,供行者饮之。三年,有一人饮就,与石子一斗,曰:“种之可生玉,当得美妇。”后种其石,果有玉生石上,人莫知。右北平有徐氏,其女甚美,时人求之,皆不许。杨伯雍前往求之,徐氏戏之曰:“以白璧一双来,当听为婚。”伯雍返回于所石中得五双白璧,遂献徐氏,徐氏大惊,遂以女妻伯雍。天子异之,拜为大夫。后世遂称杨公种石处为“玉田”。如南朝王筠诗:“琼浆泛金鼎,瑶池溉玉田。” 剑破玉斗,远见卓识。《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说:项羽与刘邦宴于鸿门,项羽的谋士范增深知刘邦是胸怀大志之人,想借此机会除掉他,而项羽则不肯。刘邦察觉后乘机逃之夭夭。事后张良代表刘邦向项羽献白璧一双,向范增献玉斗一双。项羽受之,置之坐上,而范增则掷之地上,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刘邦)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对于范增剑破玉斗的故事,后人诗词多有提及。如辛弃疾词:“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清人汪懋麟诗:“争先持玉斗,攘臂劈银鳞。” 君赠臣璧,信赖有加。《史记·邹阳列传》载:邹阳被冤下狱,他在狱中向梁王上书陈述冤情。讲了不少君臣彼此信任的故事,其一说:战国时白圭由于攻取中山立了大功,地位极其尊显。于是引起别人的忌妒,在魏文侯面前讲他的坏话,而文侯不仅不怀疑白圭,反倒赠他珍奇的夜光璧,借以表示信任。这种君臣之间剖肝沥胆,真可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典范。 诗人咏玉,时有佳章。《诗经》中有好几首咏玉作品,此后历朝历代都不乏名篇。唐人李峤一字咏物诗有百首之多,其《玉》诗云:“映庑先过魏,连城欲向秦。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方水晴虹媚,常山瑞马新。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这首诗以用典见长,几乎句句都有故事,颇为精彩。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则以蓝田为背景,描写了开采碧玉的艰辛:“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秦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玉经雕琢美艳无比,然而采夫玉工要付出多少劳动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