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old
组别:珠宝小宝宝
552.2 个金币
积分127
帖子 68 精华:0
喜欢的明星:(无)
注册时间
2009-01-08
|
中国封建社会,期望成仙、羽化升天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极为渴求的事。古时炼金术的发明正是源自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观念。相传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成为月中仙子。在汉代的金器上,到处都是神仙羽人,奇禽异兽,还有直接表达愿望的铭文,如“千秋万岁”,“寿如金石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传说中的神灵)”。这种渴望成仙的思潮使黄金从此与长寿结下了不解之缘。 炼金术于战国时萌芽,东汉前炼金术有两个不同传统:一是致力寻找长生不老药;二则试造黄金。秦始皇、汉武帝亦好神仙和长生之说。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炼金术就大发展起来。这时不仅要由低贱的金属如铜、铁等制造出贵重的金、银来,还要为统治者修炼出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丹。所以在中国发起的这场探索活动应该叫做“金丹术”。他们把人与物相类比,认为黄金和玉都是不朽不坏的,所以最好能由金和玉中提出精华来给人吃,于是就有“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的理论。这时炼丹家就希望能炼出一种名叫“金液”的神秘物质,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与普通物质配合就能变成黄金。 诸方士如李少君、栾大等在朝廷服务,武帝时刘安也是著名的炼金丹人物,其著作《淮南子》曾提到汞、丹砂、雄黄等药物。根据晋人编纂的《列仙传》,古代的长生不老药包括丹砂、云母、玉、代赭石、石、松子、桂等未经制炼的矿物和植物。公元前133年,炼金士李少君对汉武帝说,他能从丹砂中炼出金子,而用这样炼成的金子制成杯盘,注以水浆,饮之者即可永远不老不死,又提出使用金银器可以延年益寿的理论,使得金器的制作和使用广为盛行。东汉时两个传统汇合为一,炼金术家尝制长生不老药,而促成两个传统结合的因素实与医药发展有关,因此许多著名炼丹家如葛洪、陶弘景等同时是大医药家。葛洪对炼金术和早期的化学贡献保留在《抱朴子内篇》内,纪录了许多长生不老药(如太清丹、金液)及它们的制炼方法。如:“作大铁筩成,中一尺二寸,高一尺二寸。作小铁筩成,中六寸,莹磨之。赤石脂一斤,消石一斤,云母一斤,代赭一斤,流黄半斤,空青四两,凝水石一斤,皆合捣细筛,以醯和,涂之小筩中,厚二分。汞一斤,丹砂半斤,良非半斤。取良非法用铅十斤内铁釜中,居炉上露灼之,铅销,内汞三两,早出者以铁匙抄取之,名曰良非也。搅令相得,以汞不见为候,置小筩中,云母覆其上,铁盖镇之。取大筩居炉上,销铅注大筩中,没小筩中,去上半寸,取销铅为候,猛火炊之,三日三夜成,名曰紫粉。取铅十斤於铁器中销之,二十日上下,更内铜器中,须铅销,内紫粉七方寸匕,搅之,即成黄金也。欲作白银者,取汞置铁器中,内紫粉三寸已上,火令相得,注水中,即成银也。” 一直延续到魏(220—265年)晋(265~420年)。在出土的许多金器上都得到了印证,如西安沙坡村的炼丹金灶,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的金镂玉衣及金针,以及一些药盒,都反映出当时各地王候对享乐生活及生命的憧憬。多件金镂玉衣的出土,更是表达出他们即使已死仍然幻想有朝一日起死回生的强烈渴望。唐代盛行服食金丹,这与秦汉求仙问药一脉相承,到了唐代这一风气更加浓厚,炼丹用的器具,一般炼丹家用陶瓷,帝王贵族则多用奢华的金用具,如西安何安村出土的金器中就发现有金药铛,为炼制丹药的煮暖用具。 当然,按照葛洪的方法是炼不出黄金来的。但当时现代科学还没有建立,人们不知道在一般的情况下元素是不能转化的,所以很容易被炼金术士的花言巧语和神奇表演所迷惑从而受骗上当。唐代是炼金术的全盛时期,几乎历代皇帝都热衷于炼丹,而这些皇帝们也大都死于“长生不老丹”。在唐代,服丹身亡的皇帝就有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和晚唐的武宗、宣宗等六个,中毒的皇帝还不算。 中国古代炼金术的主要目的,一是修炼长生不老的丹药,二是想把贱金属转化为金银等贵金属。从今人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命题实际上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寻求人的长生不老和制造毕天不朽的黄金,这种对永恒的追求似乎是难以实现的,荒诞无稽的。然而当我们把这种思想放在人类认识世界(包括人类自己)的历史长河的源头中去观察,就不会用今天的科学认识去苛求两千年前的古人,而应该看到在当时的技术水平、认识水平、社会条件之下所提出的"夺天地万物变化之功"为我用的思想,并以此为根据去顽强地去实验、去实践,这在当时实在是一种很进步的思想和行为。
|
|
|
|
|
|